【名师串讲】元代文学概说

2022-06-05 08:03:11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说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风貌及文学史叙述重心的转移

    第二节  元杂剧的兴盛与发展分期

    第三节  戏曲的形成、元杂剧剧本体制、元杂剧剧本文献

    第四节  杂剧分科与主题类型

 

 公元1206年,铁木真即大蒙古国大汗位,加号成吉思汗。公元1215年(金宣宗贞祐三年),蒙古军攻入金首都中都(今北京),金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蒙古随即占有黄河以北地区。1234年(金哀宗天兴三年),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灭金,蒙古占有淮河以北地区。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拖雷子,成吉思汗之孙)取《周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元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境内宋、辽、夏、金、。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国虽不足九十年,但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关于元代文学的论述一般以蒙古灭金为起点,以统一的元王朝灭亡为终点,即1234年至1368年(明王朝建立),共计一百三十四年。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风貌及文学史叙述重心的转移 
元代文学有比较独特的时代特点。

传统的士大夫文学和新兴的通俗文学分道扬镳、继续发展,但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影响和交流。

从元代起,通俗文学第一次进入了文学历史叙述的中心位置,而传统士大夫文学诗、文、词则退居次要地位。

这都标志着文学史的重大转折。如下: 

 

1、从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这两大文类看,元代是叙事性文学继宋代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叙事文学成就超过了同时代的抒情文学,成为了元代以后文学史叙述的中心文类。中国文学史上,从先秦到宋代,一直是抒情性文学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过元代以后就不能这么说了。

 

2、从文学创作者看,许多民间艺人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文人进入了文学创作的领域。通俗流行文学取代了士大夫文学的地位,传统的士大夫文学诗词文的影响范围更要小得多。当时许多士大夫也参与到戏曲小说的创作中来,从而更加促进了戏曲小说等本来是通俗文学文类的创作发展。

 

3、从文学表现对象看,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市民等开始进入文学表现的范围,普通小人物成了文学表现的对象,这一变化从宋代已经开始,但到元代由于戏曲小说的发达,才成了一个重大的趋势。这一变化,意义非常大,意味着文学不再是社会精英的专利。中国文学的平民化色彩也越来越浓重。 

 

4、从文学的接受者看,通俗叙事文学和戏曲文学主要接受对象也是普通民众,许多人根本不识字,而传统士大夫文学的接受者主要是士大夫。从宋元以后,普通民众成了文学的重要欣赏者,元代以后更为突出。

 

5、从文学的表达媒介看,通俗白话成为重要的文学表达媒介,口头的活的语言代替书面文言成了最重要的文学表达媒介。戏曲、小说由于主要面对普通民众,因此要采用民众的口头语言,以经过提炼的通俗的白话作为文学的表达媒介,这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个变化的文学史意义也非常重大。 

 

6、从文学的精神情趣和风格特点看,由于创作者、接受者、文学的表现内容和文学的表达媒介都发生了以上的变化,元代文学的总的风格特点和精神情趣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时的文学更多体现市民和普通民众的思想情趣,表现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他们对社会的批判得到文学性的展示。比如清官思想。他们的价值观更得到较为全面的表现,比如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看法,在通俗文学中就有不同于传统士大夫文学的观点。此外,文学的风格也不再以含蓄蕴藉为追求目标,而追求通俗、明白、畅快、淋漓尽致。

 

关于元代文学的转折,需要思考的问题: 

1,元代叙事性文学继宋代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以前,中国文学的主流是抒情文学,自元代以后,叙事文学的成就逐步超过了抒情文学。宋元时代文学的这一转变,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包含有许多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

问题:怎样认识宋元时期文学重心的转移?(要注意是叙述重心的转移) 

2 元代文学的精华主要是戏曲,元代戏曲有杂剧和南戏,杂剧的成就最高,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但杂剧是戏剧,与诗词散曲不是同一种文类。杂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在文学史中主要讲述它的文学剧本。

问题:怎样认识元曲和诗词的关系?(文体的更迭、同时代诗词曲的共生状态等)

 

元曲文体分类示意




 

第二节 元杂剧的兴盛与发展分期

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优秀的剧本。有名字记载的作家有二百二十多人,见《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见于记载的元杂剧剧目约五百三十多种,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元杂剧这种通俗文学形式,长期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歧视,如鲁迅所说,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很多作家的生平情况都没有记录,很多人甚至没有作品传下来,而不见于记载的作家当然就更多了。剧本也同样,有记载的五百多种剧目远不是当时剧本的全部,而且由于不受重视,长期无人整理保存,因此剧本的失传情况非常严重,传下来的虽然不多,但已足以看出元杂剧的辉煌成就。

元杂剧分期

从现存的剧本看,元杂剧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大致可以元成宗大德(1297—1307)末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元代前期杂剧

前期,杂剧的创作、演出非常繁盛,而戏剧活动,就现存文献资料、考古文物来看,主要集中在北方某些经济、,比如大都、真定、平阳、东平等等。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出在这一时期。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纪君祥《赵氏孤儿》

康进之《李逵负荆》

石君宝《秋胡戏妻》

郑廷玉《看钱奴》

李行道《灰阑记》

高仲贤《柳毅传书》

李好古《張生煮海》

戴善夫《风光好》

 

元代后期杂剧

元成宗大德以后,到元末止,约六十年。杂剧创作演出中心逐渐南移到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南戏、北剧的交流日益深入,但后期杂剧的总体成就和繁荣程度都远不如前期。后期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仅二十余人,有作品流传的不过十来人,大多是南方人或北方籍而居住在南方的。

后期重要作家作品有:

郑光祖《倩女离魂》

乔吉《两世姻缘》

宫天挺《范张鸡黍》

秦简夫《东堂老》

这一期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和前期相比。到后期,元杂剧就逐渐走向衰落了。

 

元杂剧兴盛繁荣的原因

或者说,元杂剧盛行的社会文化条件是什么?

 1、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2、大量而集中的市民为元杂剧兴盛提供了社会土壤。

 3、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为元杂剧创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文化条件。

 4、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为元杂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节 
中国戏曲的形成
元杂剧剧本体制
元杂剧剧本文献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 

中国戏曲不同于一般戏剧。戏剧是舞台上表演的代言体的综合艺术;而戏曲,则是中国特色,是以曲词演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其他表演手段为一体的戏剧。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先秦时代《诗·颂》、《楚辞·九歌》中祀神的歌舞,有情节,有乐,有舞,已具备歌舞剧的雏形。秦汉时代的“角觝戏”,如《东海黄公》表现“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的故事,是一种有规定情节的表演。南北朝时期的“拨头”、“代面”、“踏摇娘”等,在歌舞中加入故事情节。到唐代,以滑稽为主的参军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继续发展。所有这些都从多方面推动着中国戏曲的诞生。

 

中国戏曲雏形——宋杂剧 

北宋时期,杂剧从诸多杂戏表演中独立出来,构成戏曲的雏形,即所谓宋杂剧。

宋杂剧的形式:

《都城纪胜》: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其吹曲破断送(伴送)者,谓之把色(伴奏)。大抵全以故事,务为滑稽。

(主张:主管、调度,演出策划、计划编排,末泥为戏头、班首。分付:具体安排指挥演出。发乔:乔作愚谬之态,说、做可笑的事以供戏弄嘲讽。打诨:将可笑处点破,益发挥之以成笑柄,戏弄、嘲讽。装孤:扮演君王或官员的角色)

 

河南温县宋墓砖雕宋杂剧角色
引戏、装孤、末泥、副净、副末(自左至右)

河南偃师宋墓砖雕 
宋杂剧著名艺人丁都赛

宋杂剧人物绢画 
官本杂剧《眼药酸》

宋杂剧人物绢画(剧目不详)

宋杂剧具备了中国戏曲的几个要素:

1、故事。故事是戏剧表演的主要内容,宋杂剧已经具备完整的故事表演且剧目相当丰富,据《武林旧事》记载的官本杂剧段数就有二百八十多种。

2,角色。宋杂剧主要角色已经固定,中国古典戏曲的角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3、程式化扮演。角色体制证明宋杂剧是代言体表演,而且是程式化扮演,这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重要特点。

4,滑稽表演。宋杂剧许多作品是滑稽戏,可以看出古典戏曲特有的插科打诨表演的来源。

5,音乐伴奏。根据音乐伴奏可以推测其含有歌唱舞蹈的成分,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

 

金院本、南戏

金灭北宋之后,宋金对峙,杂剧在南北各自发展。

在北方,宋杂剧在金朝发展为金院本。“杂剧院本,其实一也。”

同时期在南方,宋杂剧吸收说唱及里巷歌谣等艺术元素,形成南戏。

 

宋杂剧和金院本的演出

宋金时期,城市经济十分繁荣,大都市中,有很多表演各种伎艺的场所,即瓦舍或瓦子、瓦肆,瓦舍里就有专供杂剧演出的勾栏。此外,临时演出还随时搭设戏台,称为露台。观众观看演出要买票入场,可见其商业性质。演员则有两类,一类属于官方的,叫教坊钧容直,另一类则是民间的,叫露台子弟。这些演员都是专业的演员。

除了瓦舍勾栏的日常演出之外,逢节日还有盛大汇演,《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在汴京宣德楼下搭起露台,由教坊钧容直和露台子弟交替演出杂剧,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在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一出剧可连演数日,可以推知杂剧盛行的情况。

宋杂剧、金院本的演出形式

宋杂剧、金院本的演出形式又分为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艳即引序,是正杂剧之前加演的小节目。正杂剧分为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杂扮则是一些以取乐为主的小节目,是正杂剧之后的散段。

宋杂剧、金院本的剧目

由于无剧本流传,所以宋杂剧、金院本完整的内容已无从知道。但从一些流传下来的剧目可以推知:

宋杂剧有《目连救母》、《相如文君》、《李勉负心》等,

金院本有《张生煮海》、《蔡伯喈》、《蝴蝶梦》等。

这些剧目,有的是后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常用的题材。像这样大型的故事,是正杂剧演出的内容。艳段和杂扮则是以科白为主,摹拟社会时事生活,所谓寻常熟事,以滑稽讽刺为主。这种艳段和杂扮虽然也无流传,但当时的许多书都记载了一些演出的内容,以优语的形式传下来了。(参看王国维《优语录》、任二伯《优语集》等) 

 

杜仁杰  【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合。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圞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煞】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

【三煞】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幺拨。

【二煞】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

【一煞】教太公往前挪不敢往后挪,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复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躁,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词告状,  地大笑呵呵。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

 

元杂剧的形成

大致上在金末元初,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诸宫调唱赚等民间说唱艺术的音乐成果和乐曲组织形式,终于产生了成熟的戏曲:元杂剧。

元杂剧从角色行当、故事表演、音乐演唱等方面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程式,产生了众多的杰作。

因为元杂剧是从北方兴起,所用之曲为北曲,故又叫北杂剧。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杂剧壁画

元代青白釉镂雕杂剧戏台人物瓷枕

元代青白釉镂雕杂剧戏台人物瓷枕局部

永乐大典戏文(南戏)《小孙屠》

 

二,元杂剧剧本体制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个别剧本有五折、六折的,有的或以数本连演一个故事。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剧本构成三要素

元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个部分组成。所谓剧本构成三要素。

曲词

曲词。曲词是元杂剧文本构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戏曲特点的地方。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剧情、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曲词有固定的格律,有不同的曲牌,各种曲牌有不同的格式。曲词押韵比诗词要密,同一折戏中的每支曲子都押同一韵部,中间不换韵,且一韵到底。元杂剧的用韵与唐宋时诗词所用的韵不同。元杂剧因是从北方(北京)兴起的,所以它的用韵就以当时中原地区的音韵为准。元周德清作《中原音韵》一书,分为十九个韵部,每部分为平上去三声,在杂剧中,三声可以通押,但每折只能限用同一韵部。

宾白

宾白即剧中人的道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所以说的部分就叫宾白,宾白有口语,也有韵语(诗词或顺口溜)。

又分为对白、定场白、背白、独白、带白等。

宾白在剧中有重要作用,用来对答、叙事、交代故事情节,还可以起插科打诨的作用,调节演出气氛。元杂剧的宾白主要是用白话,是在当时北方口语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优秀剧本往往有很生动的宾白。

科范

科范又叫。是杂剧表演时,提示剧中人物的动作、身段、武打、表情、舞蹈、舞台效果的专用术语。即舞台表演提示。如舞科做相见科做悲科与旦打悲科做跪科做把盏科内作起风科调阵子科做混战科打斛斗科雁叫科

 

元杂剧角色

角色行当是元杂剧表现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也是中国戏曲表演体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把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按身份和性格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分别由不同的角色去扮演。它是在对生活高度概括集中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元杂剧的角色主要有末、旦、净三类,不同角色在化妆表演方面有不同的固定程式。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另外还有冲末、外末、小末等男配角。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贴旦、外旦等女配角。

净主要扮演粗豪、勇猛、或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有净和副净之分。

此外,又有卜儿、孛老(老头) 、倈儿、细酸、孤(官员)等次要杂角。

旦本、末本

元杂剧的曲词一般为独唱,一本元杂剧只有一个主演,或正旦,或正末;一本剧中的唱词,全由主演来唱。

由正旦主演、主唱的,叫旦本

由正末主演、主唱的,叫末本

 

元杂剧音乐结构形式

元杂剧的音乐组织也以折为单位,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构成一个套曲。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名,最后一支曲子用,作为一套曲子的结尾。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两支单曲。一本杂剧,要用四个不同宫调四套曲子。

元曲常用宫调

元曲常用的宫调只有五宫四调,称为北曲九宫调。如下:

正宫(此为俗名,正名为黄钟宫)、

中吕宫(夹钟宫)

南吕宫(林钟宫)

仙吕宫(夷则宫)

黄钟宫(无射宫)

大石调(黄钟商)

双调(夹钟商)

商调(夷则商)

越调(无射商)

在元杂剧中,一般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三折多用正宫、南吕宫、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如《窦娥冤》。

乐律知识

十二律:

        六  

┌───┬───┬───┬───┬───┐   

黄 大 太 夾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無 應 

鐘 呂 簇 鐘 洗 呂 賓 鐘 則 呂 射 鐘 

└───┴───┴───┴───┴───┘ 

          六  

 

五音:宫、商、角、徵、羽

 

题目正名

在一本戏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概括戏的内容,为剧情作提要,同时也确定了剧本的名称。如《窦娥冤》,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一般取最后一句作为剧本的全名,取全名中最能概括剧本内容的几个字作简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全名,“窦娥冤”是简名。

 

散场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的剧本还带有“散场”,在全局结束后,再以两三支曲子或由宾白科介总结剧情,也有的是交代余波。有的剧本注有“散场”字样。这是早期杂剧表演程式在剧本上留下的痕迹。

  

三,元杂剧剧本文献

元杂剧的作家作品很多,仅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杂剧、散曲作家即有一百五十二人(其中杂剧作家九十余人),杂剧剧本有四百五十多本。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补充著录元明之际作家七十一人,作品一百五十余种。

有作品流传至今的作家有四十余人,现存剧本一百四十种到一百五十种左右。(各家统计指标不一,故统计数量不一)

 

《元刊杂剧三十种》,大部分作品无宾白,《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影印本。

《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明赵琦美等录校,现存二百四十一种,其中有部分明人杂剧。其抄本中的过录内府本是明代宫廷演出本,全录宾白,注明出场人物的穿关。史料价值很高。

《元曲选》,明人臧懋循编,收元杂剧一百种。又称《元人百种曲》。

《元曲选外编》,近人隋树森编,收杂剧六十二种,部分为元明之际作品。

《孤本元明杂剧》,近人王季烈编校,1941年上海商务出版,收元明杂剧144种,所谓孤本,是指《元曲选》以外罕见流传的元明作品。

 

《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收入《元刊杂剧三十种》、《古名家杂剧》和《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等杂剧总集8种。1953年在古籍刊行社出版。

王学奇等校注《元曲选校注》。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

 

第四节 杂剧分科与故事类型

《墙头马上》插图

 胡祗遹《贈宋氏序》

,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巫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态,殊方异域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紫山先生大全集》卷八) 

 

《青楼集》所见杂剧类型称谓

1,脱膊杂剧

2,驾头杂剧

3,闺怨杂剧

4,绿林杂剧

5,花旦杂剧

6,软末泥

《青楼集》:“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杂剧十二科

朱权《太和正音谱》杂剧分类:杂剧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

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

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

四曰忠臣烈士;

五曰孝义廉节;

六曰叱奸骂谗;

七曰逐臣孤子;

八曰钹刀赶棒(即脫袍(膊)杂剧);

九曰风花雪月;

十曰悲欢离合;

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

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现代学者对元杂剧的分类:

日本盐谷温《元曲概说》分为四类:

史剧、风俗剧、风情剧、道释神怪剧。

盐谷温引法国人巴赞观点,则分为七门:

史剧、道家剧、性质喜剧、术策喜剧、家庭剧、神话剧、裁判剧。

 

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公案剧、社会剧、历史剧。

 

吴组缃《宋元文学史稿》按题材分为:

历史题材、爱情题材、家庭题材、公案题材、水浒题材、神话题材。

 

元杂剧重要的故事类型及代表作品

1,公案故事:

2,婚姻爱情故事:

3,神仙道化故事:

4,历史故事: 

5,水浒故事:

6,文人故事:

7,故事:

8,世情故事:

 

1,公案故事

中国通俗文学中,公案故事一直是重要的题材,通俗小说从宋代说话起就专有一类公案小说,戏曲中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剧都有大量的公案故事剧。现存元杂剧公案戏约二十本(其中十本包公戏),代表作如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李行道《灰阑记》、无名氏《陈州粜米》、无名氏《盆儿鬼》等。元杂剧公案剧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权豪势要欺压百姓,清官办案,惩治豪强,为百姓伸冤。如《鲁斋郎》、《陈州粜米》。二是恶人图财害命,或因家庭纠纷,财产问题引起案件,善良弱小之人受欺侮或被诬陷,造成冤案,最后由清官断案,伸张正义,如《窦娥冤》、《灰阑记》等。

元曲选《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曲选《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元曲选《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2,婚姻爱情故事

元杂剧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不仅艺术水准高,数量很多,约占现存剧本的五分之一。最著名的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其他名作还有关汉卿《玉镜台》、李好古《张生煮海》、尚仲贤《柳毅传书》等。

元杂剧爱情主题,与前代的文学相比,在爱情婚姻道德观念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大多数作品强调婚姻爱情的感情基础,主张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如《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张生煮海》: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都反映了当时男女青年的向往,在爱情婚姻的道德观念上应该看作是一种进步。

陈洪绶绘《西厢记》闹简插图

元曲选《温太真玉镜台》

元曲选《墙头马上》

元曲选《倩女离魂》

元曲选《柳毅传书》

 

3,神仙道化故事

神仙道化故事剧是反映元代社会宗教文化现象的很重要的一类作品。这类剧本的出现与元代道教特别是全真教的盛行有关。

重要的作品有

马致远《黄粱梦》、《岳阳楼》、 《任风子》、李寿卿的《度柳翠》、

范康的《竹叶舟》、

岳伯传《铁拐李》、

杨景贤《刘行首》等。

 

4,历史故事

主要指描写历代兴亡故事、战争故事和帝王将相故事的剧本,流传下来有四十余种剧本,名著也不少,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这些历史剧大多不注重追求历史的真实,并不以再现历史原貌为主,而是借历史故事的外壳,旧瓶装新酒,侧重于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形成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在历史事件基础上的虚构加工的因素非常普遍,许多作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构加工的性质。其二是具有鲜明的爱憎立场和强烈的抒情因素。这些都构成了元杂剧历史剧创作的基本倾向。

元曲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元曲选《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曲选《惊幽梦孤雁汉宫秋》

 

5,水浒故事

水浒故事剧是表现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故事的剧本。自北宋末年起,水浒故事和水浒人物就成了通俗文学的重要题材,元末明初施耐庵据以写成《水浒传》。元杂剧中的水浒故事剧目约有二十多种,流传到今天的有六种。其中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文蔚的《燕青博鱼》、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较为著名。这些戏对水浒的英雄人物持歌颂的态度。

水浒故事剧大约属于《青楼集》所说的绿林杂剧。

元曲选《李逵负荆》

元曲选《黑旋风双献功》

 

6,文人故事

元杂剧中有很多以读书人为主角的剧本,大多写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但反映的是元代文人的现实命运和他们的思想意识。重要的作品有马致远的《荐福碑》、 郑光祖的《王粲登楼》、宫天挺的《范张鸡黍》、费唐臣《贬黄州》、乔吉《扬州梦》、无名氏的《冻苏秦》、 《赤壁赋》等。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处境狼狈。剧作家们本身就属于这一阶层,他们自然而然地借历史上的文人故事,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考虑到这类作品在反映元代社会现实和读书人命运方面的特殊意义,值得单列一类研究。

元曲选《王粲登楼》

 

7,故事

元代城市经济繁荣,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元初大都营业的,娟好者达两万人。这些社会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受剧作家的关注。在元杂剧中,许多故事都和有关,有的剧本更直接以为主角。比较重要的有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马致远《青衫泪》、石君宝《曲江池》、乔吉《两世因缘》、戴善夫《风光好》等。

元曲选《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元曲选《谢天香》

 

8,世情故事

以社会生活的种种人生世相为题材的作品。即所谓世情故事剧。(或曰社会剧、或曰风俗剧。)

如郑廷玉《看钱奴》、

秦简夫《东堂老》、《赵礼让肥》、

张国宾《合汗衫》、

武汉臣《老生儿》、《生金阁》、

杨显之《潇湘雨》、

无名氏《货郎旦》等等。

这些剧本或反映家庭财产继承问题(《老生儿》),或讽刺为富不仁一毛不拔的吝啬鬼(《看钱奴》),或写家庭的悲欢离合(《合汗衫》、《货郎旦》),或描写败家子回头(《东堂老》),或反映富贵易妻的社会问题(《潇湘雨》),或揭露权贵子弟的横行霸道(《生金阁》)。这类作品比较直接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和风俗、观念的方方面面,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对认识元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元曲选《风雨像生货郎旦》

元曲选《东堂老》

 

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虽然有的剧本在戏剧性方面还显得比较幼稚,但因其幼稚而显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王国维认为元杂剧是活的戏剧,而明清以后戏剧则失去了这种活力。

元杂剧创作直面人生,把生活经过加工搬上舞台,现实感非常强,到今天仍能感受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场景,见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体会到剧作家们对生活的理解和鲜活的思想,体会到当时社会中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

总之,翻开元杂剧,纷繁喧闹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元代社会的各种场景就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各种人物也活灵活现地活动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奇迹。元代以前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单一文体能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么全面而这么生动地展现出来。因此,应该高度评价元杂剧所取得的成就。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