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公开课》 |陈楸帆:在科幻的流动性中获得新知

2024-04-27 11:21:57

2022年3月18日上午9点,“中国作家公开课”线上课堂迎来了著名科幻作家、翻译、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题为“中国科幻的新浪潮与未来”的演讲。本次课程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黄悦主持,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生、文学翻译者金雪妮参与线上对谈,线上共计百余名师生参与课程。

课程开场,黄悦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海外影响,她着重分析了当代被称为“中国科幻新浪潮”(宋明炜语)的文学现象在作家身份、翻译模式、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特点,黄悦教授介绍道,作为中外文化滋养中成长起来的八零后作家,陈楸帆的创作历程与作品是一个典型样本,其作品已有37部被译为多种外语版本,代表作《荒潮》已成功输出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10国版权,其影视改编权也备受国际市场关注。这既体现了作者本身创作的成就,也依赖翻译的成功,更为我们了解当代文学的跨文化、跨媒体传播提供了一个窗口。

陈楸帆的演讲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对中国科幻发展历程做了一个语境化和历史化的还原。他指出理解中国科幻小说不能离开文化交流的视角,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提供了科幻小说发展的良好土壤,人们对新兴科技的开放包容以及飞速变化的现实语境是“科幻现实主义”得以立足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科幻完成了与传统经典文学的对接,对正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后现代和后人类状态做出书写和探讨。

陈楸帆以《流浪地球》为例,说明新一波中国科幻高潮背后的历史动力学原因:综合国力上升以后国人开始寻求主体性与话语权的背景下,呈现出科幻从边缘到接近舞台中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幻作家们也尝试以群体的方式寻求突破,以期中国科幻的高峰能成为一个持续性的浪潮。

最后,陈楸帆从自身作品的创作实践,指出科幻文学天然具备一种主体间性的状态,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流动、转化、交流、理解。科幻文学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的文类,既是赋魅的又是祛魅的,既是人文的又是科学的,这正是其流动性的魅力和趣味所在。

在这个意义上,科幻可能是一种最能够在认知和情感上建立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二元对立、超越认知局限性的文学样态,它不断地打破人类对于已有主体性的认知,不断地将人类抛掷到陌生化的环境里,让读者从某个异于日常生活的甚至是非人类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从而获得一种他者的身份认同和同理心。

在对谈环节中,耶鲁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学系博士、科幻译者金雪妮重点围绕翻译的流动性、翻译作为一种方法、翻译未来的走向三个方面展开回应。首先,金雪妮指出,从世界文学的立场来看,翻译是文学交流的必要中介,甚至有可能与作者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同时金雪妮结合自身翻译实践指出,在科幻小说的翻译和传播中,强调主体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落入自我东方化误区。最后,金雪妮聚焦于她对陈楸帆科幻作品的理解以及翻译心得上。她高度评价了陈楸帆的作品,分析了陈楸帆作品中主体悬置和主体间性的特点。金雪妮认为,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中间物,必将会不断自我调整,拥抱流动性和开放式的未来。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关于AI写作的文学性、科幻作家的原乡情节、中国科幻走向全球市场的可能性等问题。陈楸帆再次强调我们要力求摆脱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也指出科幻可能是打破不对等现状的文化产品。金雪妮补充了发展科幻史研究的走向、分析了科幻作品多语种输出的不同模式。最后,陈楸帆还分享了自己与海外出版界合作的心得,针对文学外译分享了宝贵经验。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北京语言大学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