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朱自清先生:国文教学目的是养成学生读书之习惯

2022-05-21 12:53:09

请关注木铎语文

朱自清(1898-1948),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我国现代著名散文作家、语文教育家、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在江浙多所中等学校教授国文,后担任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主任。朱自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等,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其散文名篇《匆匆》《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作品与学术论著辑为《朱自清全集》。



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朱自清

据我所知,关于中等学校各科的教学法的论文,要算是国文科的最多了。这件事实包含两种意义:1、国文科范围太广泛,又当新旧绝续之交,故问题最多。2、国文科向来与英文、数学并为中等学校事实上的基本科目;加以"古文"的积习,"文白"的竞争,都易引起人们的特殊的注意。我于国文本是外行,五年前因偶然的关系,被决定了,也来做国文先生;因此,颇留意于这种论文。我虽不曾有作必读,自信却也读得不少了;感谢诸位作者,我确得了许多的益处。我所写虽仍是理论,但时时总想着我的实际,我只想老老实实说出我的所感。有些问题,如课程分配,我明知道甚为重要,但一时间尚无特殊意见,只得存而不论;请读者原谅。


一、目 的

我也和穆济波先生一样,不赞成以语文的本身为国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但他似乎将"人的教育"的全付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肩上了,似乎要以国文一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这是太过了!即如他所举的"本科教学各方面之目的",初级小学必修科第一条云:在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现实之可贵,及社会的共存,与个人应有之责任。这岂仅是国文一科所应做的事,公民科也不要做同样的事吗?我以为这种是全部中等教育的宗旨,无论哪一科均须以此为基础,谋本科的发展,却不必详细规定于某一科内。穆先生说得好:本科教学目的在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对专以本科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


这就对了。既说"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中等教育的宗旨"原是全部的,何须在一科内详细规定呢?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所谓读书(包括报纸、杂志等)的习惯或能力,指"善观大意",注意句式、成语、生字等,而读书的嗜好的培养,也甚重要。所谓思想的习惯或能力,指思想的条理与疏密等。所谓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则指运用适当的材料,适当的法式,依照适当的条理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意。这三种习惯或能力的养成,同时更要着眼于效率,要迅速与自由!至于"发展思想,涵育情感",我以为初中宜侧重文学趣味、人生、国性、现代思潮数方面;高中则可再加世界文学思潮、本国古代学术思想两方面。



二、教 师

真正的教师,所负的责任是很重大的;真正的国文教师自然也是如此。而国文教师因改文等关系,似乎比别科教师更要忙碌!我以为在现制度之下,国文教师至多只能任两班功课(假定每班四十人),庶可勉尽个别指导之责。报酬不妨比别科稍优;亦合于均劳逸之道。若任三班四班,则简直是"挨役",哪里还说得到忠于所事。而国文为中等学校各学级均有的必修科,其间应有联络,该科教师责任尤不能轻易卸除。理想地说,教师本应与一校相终始,不可见异思迁。但在现制度之下,聘书只送半年或一年,使人只能存"五日京兆"之心,不愿作长治久安之计,那又怎样办呢?这在国文科,尤感不便;因为它应是在各学级间有机地联络着的。我的理想,每班学生最好只由一个教师指导,自始业至毕业为止。或者有人说:这太偏而且单调!学生于数年之间只听一先生之言,容易固执一先生的成见;且旦旦相见,岂不觉着乏味!我却以为这样办法可以增加指导的效力;因教师于学生个性都已透熟,彼此感情也较亲密,诱掖自是容易。新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只加以协助;教师虽有偏见,既不执学生而强灌之,似也无大碍。若仍怕"旦旦相见",减少趣味,却也不妨"思其次";便是先由本科教师公议,议定各学级的课程、教材标准、教法联络等,再由各学级的"固定教师"按照公定的程序,分别施行;这也可前后一贯,不致断成几撅。所谓"固定教师",是我杜撰的名词,譬如二年级由甲教,总是由甲教,三年级由乙教,总是由乙教,这样可使各学级的课程等更圆满地发展,而各学级间的联络也可愈臻密切;因为各学级的程度,专任该级的教师知道的比别人更多!若说连这种固定都不要,那是太凌乱不经济了;而教师之不能久于其位,便是这种凌乱不经济的另一面!但我前面说,一教师专任一班国文,自始业至毕业,也并非说一切包办;所有课程等项,仍应决诸公议。



三、教 材

这个问题曾困苦过许多人,我至今也无好办法,且先说"文白"的分配。有人主张文言、白话分教,初中教白话,高中教文言;另于初中设文言选科,高中设白话选科,以为调剂之用。穆济波先生的意见便是如此。他以为"文白"分教,有所专习:1、不致混乱学生心思;2、不致使学生作的文,文不像文,语不像语。至于愿兼学的,则固有选科在。有人却主张文言白话混合教,事实上也是混合的多。他们虽主张混合教,但初中高中分配比例,自是不同;初中以白话为主,高中以文言为主。高中兼采白话,如上所说,自然有人不以为然;但群议所集,尤在初中兼授文言一节。反对高中兼采白话者,以为初中三年,白话教材已很够用,白话作文能力亦已有相当培养,不必再分心于此;且白话文之盛甫及数年,精深博大之作可以供高中教材之用者,究属甚少,若须选用,势必降格以求,人亦何乐而为此?我却以为初中若将文言白话混合教,则"三年已足"一层,自无依据;而白话教材缺乏一节,我也以为是过虑!我想凡事皆无止境,高中何必以文言自封呢?至于初中兼采文言,反对者孙俍工先生曾举出他的三个理由:1、从文艺本身上说,从来好的文艺都是国语的;2、从思想上说,古代的文章里没有好的思想;3、从教育的效果上说,中国教育的无效果,古文的势力,"中学为体"的思想,实在要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以为照孙先生的理由推论起来,不独初中不必教授文言,就是高中也不必教授文言;因为文言是无价值的!高中学生虽较有辨别力,但文言若竟全无价值,又何必教授呢?现在问题的焦点在文言的价值。我是承认文言有时代的价值的;时代的价值者,文言与其所代表的思想是过去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少的影响。还有,就事实而论,现在的书报还有许多是用文言的,若没有阅文言的能力,是很不方便的!还有,白话的词类、兼词、成语等甚是贫乏,势不得不借材于文言;阅读些文言,于了解别人文字与自己作文都有帮助。至于说混合教足以混乱学生心思,我想是杞人之忧,因为只须分别轻重,学生自知孰主孰从,不致与教师的期望相戾的。便是作文时容或有语不语、文不文的现象,那也毫不要紧,我上面已说过了,现在的白话正要从文语里搜罗些旧料,建筑新屋,语不语,文不文,正合于这个趋势,怕什么呢?



读物的选择也是重要的问题,最通用的是选文。我想先研究研究选文的利弊。据我所知,中学语文课本,用选文的办法的,实不仅中国为然,可知其中必有重要的缘故。反对选文的说选文无意义,是因一篇一篇各不相涉,虽有联络,亦非有机的联络;在学生只觉一盘散沙,只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最易忘记,因此收效极难。况实际读书,总以一部一部的书为多,便是报,每天也有自然的联络,决非零沙碎石可比。要养成学生读"成片段"的书报的能力,却用不成片段的材料,这岂是办法!有人以为小学课本也是不成片段的,但那是因为小学生思想力未发达之故,中等学校岂可因而不改?况且作文的能力也有关系。从前读简短的古文时,中等学生下笔千言的极少极少,现在读繁富的白话文的,这却已是家常便饭了。这与思想的枯腴、文笔的敛纵都相关甚密。若易选文的办法为讲书,在他们想来,学生的作文能力当有更可惊的进步,因为思想愈丰富,文笔愈开拓了。但主张选文的也自有说。他们说选文的弊病都可用课外阅书法来补救,而选文的好处却为阅书或讲书所不能有。教室中的教学,原重在指示方法,养成习惯;国文的讲授原重在指示读书与思想的方法,养成读书与思想的习惯。而任读何书,均有章节,即无章节,亦有段落,故均系由短而长。读一篇一篇的文,正是从近处、低处下手,并无不合理之处。而讲授有定时的间隔,散篇易完,不致使学生读前面时,惦着后面,读后面时,又忘了前面!如此过程较短,注意较易集中,习惯之养成自较容易。而所养成的习惯的适应性也较大;因为选各文含有各种重要的思想,各样动人的情感,和各种重要的体式,非专读一二书,习偏于一隅者可比。



选文的标准如何?据我所知,不外三种:从内容分,从体式分,从时代分。我以为初中选文,宜以内容为经,体式为纬;高中则宜以时代为经,内容为纬。以内容为经者,使学生的注意不至太散漫,且与读书的实际亦较相合,因同类的文字的集合,大致可抵得一本小书。但以一类文字为一单元,纵不过繁,却也须防学生感到单调。故又以体式为纬,使常有变化。至于以时代为经,则因高中须加重世界文学思潮与本国古代学术思想两方面,依时代逆溯而上,较易显明迁流之迹;关于本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学,用各时代的代表作;关于别国文学思潮,则用代表作的译本,短篇选全篇,长篇节选。以内容为纬,用意同初中之以内容为经;不言体式者,初中三年,体式大致略备,总之,不外抒情,叙事,说理三端;到高中时,可令学生自己留心,不必再由教师谆谆告语了。


课外阅书的方法如何?我赞成欧济甫先生的说法:"一校之中,学生阅书,与其由教者自由选定,令学生阅看,不如各年级规定若干种。"他说此种办法,优点甚多。我以为两种最是紧要:1、书既规定,教员预备自易,学生有疑问时,不致照顾不到;2、书不规定,随教员嗜好,必致程度不一;各级课外阅书,散漫无稽,发生冲突。既规定各学级应阅读的书,便当限程督促,我以为有两法可并行:1、每周指定一时,专供报告本周所读书的梗概之用,教师预先依照中等学生的程度,将各书的分量按周分配。上课时每种书指定一人报告,如有错误或遗漏,令他人纠正。如有疑难,亦可于此时质问。这样,可使学生很经济地得着许多的知识,且可练习语言,发展表现的能力。2、每八周中,令各学生缴读书笔记一次,即作为一次作文。笔记中或就读的全部批评,或就一端批评,或仅录梗概,均无不可。



四、文法、作文法、修辞法

在中等学校里,尤其是低年级里,学文法和修辞法,实是最困难的事,因材料零星不整,不易引起浓厚的趣味。若是国文科全教这两种,那是趣味将更少了!而且只讲琐碎的法式,不常见成篇的组织,也不能明白那全体大用的。我意文法、修辞法和作文法,事同一例;在中等学校里都要教,但须有些分别。作文法与修辞法,我以为不必系统地教;只须在讲授选文时随时指示,较为有益。文法则因节目太繁,若不先知纲领,只怕无从说起,我赞成胡适之先生的办法,先将法式部分赶紧教完,然后特别处所,随时提出研究,以选文中文句为例。这种文法纲要,最好着重语文共通之点,俾以后可常作比较研究,更易明了文法的意味。教授这种纲要,最好在一年级时;我赞成周予同先生的话,一年级时教此,学生尚无英文文法的观念,不致十分厌倦,且于学习英文文法也有帮助。



五、在教室中

国文教师在教室中做些什么事?除阅书报告课及文法课、作文课不必详说外,我是要说在讲授选文时,教师要做些什么事?我以为有五件事是要做的:1、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2、令学生分述各段大意及全篇大意。3、较容易的材料,可不必令学生预习,临时行默读法,令学生分述每段大意及全篇大意。4、一篇授毕,可与学生研究篇中情思与文笔。(5)一篇教完后,可行口问或笔试。



六、改文与作文、说话

凡做过国文教师的,一提及改文,头痛的有百分之百!改文确是苦事!改文既如此费力,它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且说作文发出后学生的情形。他们第一是看总批,第二是看圈点和眉批;至于改作,光顾的竟是很少!便是光顾了,也往往莫测高深——除一二优等生之外。所以你辛辛苦苦的改作,几乎是白费力!我说改文不苦,所苦在改了没用!因此有人主张多作不改,教师只指导学生作文而不改文,常燕生先生即是如此。但因历来的习惯,学生虽不看改作,却要教师改而且详改;学生家长考查学生成绩,也以作文为最重,故也要教师改而且详改。现在的家长大都还是"古文"的脑筋,而且除作文外,别科怕就无从考查(因为外行)。故看作文特别仔细。他们看儿女或弟妹的作文,正是一种享乐,而更爱看改作,仿佛改作若好,就可将能力传染于他们的儿女弟妹一般!他们有这样信仰,故重看改作,更远过于他们的儿女弟妹们!其实家长们只是迷信,学生们更是盲从。常先生的话才真有所见!但我的朋友夏丏尊先生却说。好文章改得好,坏文章改得好,大多数的普通文章改不好。好文章略加改动,便有可观;作者既能做这样文章,对于改作,亦自能加意领略:故是有效的。坏文章经删改后,与原作大异,原作毛病因此显然,作者可从此知道什么叫做"通"。故也是有效的。我于前一层无异议,于后一层仍是怀疑;改作通而原作不通,相差既远,叫他如何领略呢?又我于前一层虽无异议,但以为不改也可,只须指出毛病,令作者自己去改,当更有味!我以为改虽不改,看仍要看,看后用眉批与符号指出应行修正之处,令学生自己修正,或相互订正。此项修正或订正,每次以一小时为限,于教室中行之。由教师随时指导,却不必再交文卷。


作文宜在课内,抑宜在课外?宜由教师出题,抑宜由学生拟题?我以为这都是自由与干涉的问题,我是主张自由的。我的经验,出题令学生做,在教室内令学生作文,都足以束缚学生的思想力,使它不能发展。这种方法只可偶一用之,使学生也经验经验限题限时的情境;俾将来遇这种情境时,也可适应。平常则以用自由的方法为宜。至于"文白"之别,我以为初中应全作白话文,高中亦应以白话文为主,其愿意作文言者听之。


近人多提倡演说、辩论、演剧。这都很好,但在中学校里,实施的机会一定很少,因功课忙,无时间做这些事。便有少许时间,也只能让几个人练习,不像作文之能普及。故我意练习说话能力,应注重教室中的讨论,演说等只算辅助的方法。三者之外,我意还可添故事竞争会一种,可行于初中一二年级;同时可令学生"听写"。三者之中,我想演剧最有效力,因趣味丰富,而演说比辩论更近自然,最足表现自己,也宜常行,辩论偶一行之可已。总之,每学期必令一班各生皆轮着一次。

(本文原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7号,有删节。)




木 语 手 记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正值"文白"论争高潮之时,中学生该学文言文还是该学白话文?诸多有识之士不仅进行理论探讨,还身体力行,到中学任教,朱自清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江浙中等学校担任了五年国文教师,本文就是他的中学国文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该文从中等学校国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探讨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标、教师、教材、语法教学、课堂教学、作文教学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是教学目标。作者提出国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与能力,同时发展思想涵育情感。二是国文教师。作者认为教师责任重大,尤其是国文教师不但责任重大任务还十分繁重,他认为国文教师至多只能担任两班功课(假定每班四十人),否则很难对每位学生尽到指导之责,同时还提出每班学生自始业至毕业最好由一位教师指导的设想。三是教材。作者首先探讨了文言白话的分配问题,指出文言具有时代的价值,文言代表的思想是过去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完全舍去,阅读文言,可了解历史文化还可帮助写作文;其次提出教材选文标准,他认为初中选文,宜以内容为经,体式为纬;高中则宜以时代为经,内容为纬,且选文须兼顾古今中外;再次探讨了课外读物的选择以及课外读书的方法,作者认为可根据不同年级指定阅读书目,同时每周开读书报告会写读书笔记,以收读书之效。四是文法、修辞。作者认为文法修辞不必系统地讲解,只须随文教学,随时讲授。五是课堂教学。作者认为须让学生事先预习,进行课堂讨论,课文授毕,要专门就文章的情思与文笔进行探讨。六是作文与批改。作者主张初中应全作白话文,高中亦应以白话文为主,学生愿意用文言作文也不必限制。教师只须指出作文毛病,令学生自己修正,或相互订正,且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本篇文章建立在大量实证基础上,对当时中学国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进对策。文章不尚空言,观点有理有据,对于当前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具有借鉴价值。

本期责编:李耀伟

本期美编:奚   遥

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哟 ↓ ↓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