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题2 ——文史哲学

2022-05-30 12:32:52


文化专题2 ——文史哲学

【专题概述】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 它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发展历程,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 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从广义上讲,指的是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大体可以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

(一)《诗经》与《楚辞》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十五国风”,有160篇,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十五个地方的民间乐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

《雅》为周人的正声雅乐。《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其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大雅》主要作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共有74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小雅主要作品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共有40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是赋、比、兴的运用,它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楚辞》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其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尊为学习的典范。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

1.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此一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是先秦散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也迎来了文化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几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历史散文

《春秋》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晋楚邲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有《论语》、《老子》、《墨子》。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荀子》和《韩非子》都是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它们中心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荀子》中比喻和辞藻丰富多彩,《韩非子》中的寓言生动精辟,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

2.汉赋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赋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它产生于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汉代达到鼎盛阶段。汉以后,赋仍然有所发展,出现了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和宋以后的文赋,但总体成就最高的仍推汉赋。

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汉初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东汉张衡《归田赋》,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等。另一类则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西汉中叶,经济发达,国势强盛,武帝等君主又好大喜功,雅好文艺,于是以“润色鸿业”即歌功颂德为主要目的的大赋就应运而生了。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家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大赋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西汉末年的扬雄,其代表作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扬雄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成为后人心目中大赋的典范作家。此外,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京都大赋”也是汉代大赋的代表作。

汉赋对汉帝国的国土之广阔、水陆物产之丰盛、宫苑建筑之壮丽、京城都邑之繁华以及文治武功之隆盛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歌颂,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汉赋的恢宏气度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

1.唐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为辉煌的高峰。自从汉代以来,五、七言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阶段,在题材走向、格律形式、艺术手段、风格倾向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强盛繁荣的唐代的到来,中国诗歌也进人了巅峰时期,产生了古代文学中最为光辉的唐诗。唐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盛唐是指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50年,唐诗在此期间出现了全面繁荣的高潮。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王、孟等人的主要作品以清新秀丽的语言描绘了幽美的山水景色和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灵沉浸在美丽自然的怀抱之中,滤去了现实生活中的名利杂念,从而构成了静穆空灵的境界。高、岑等人的主要作品则以唐帝国的边境战争为表现对象,诗人们描绘了塞外大漠的奇异风光,塑造了边关健儿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保卫祖国、建立功勋的人生理想。边塞诗更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不畏的民族性格。

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李白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追求解放,追求自由,虽然受到现实的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的典型体现。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人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杜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核心精神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在艺术风格上,李白诗飘逸奔放,杜甫诗沉郁顿挫,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而对后代诗歌的审美趣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为羽翼,他们主要继承了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在艺术上则以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为特征。另一个流派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人为羽翼,他们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就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和诗人艺术个性的独特性而言,中唐诗坛有如百花齐放,比之盛唐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诗确实是一座光华璀璨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瑰丽光拜的闪光点。中华民族为人类文化贡献了如此美丽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骄傲。

2.宋词

宋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词的分类有四种方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按音乐性质分:有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拍节分:有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更漏子》咏的是夜。这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史达祖等。代表作:《雨霖铃》、《浣溪沙》、《临江仙》、《兰陵王》、《如梦令》、《扬州慢》、《虞美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辰翁等。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卜算子·咏梅》 等。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而且影响广泛,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宋词在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嗜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宋词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宋词虽然不如西方爱情诗那样热情奔放,但自有深情缅邈、低回往复的特殊魅力,因为那是一代词人心曲深处的沉吟。

(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1.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元杂剧是在金院本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2.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分为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而嘉庆年间产生的《三侠五义》把公案侠义派小说推向顶峰,对后世武侠小说奠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3)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文化瑰宝。

二、中国古代史学

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自这个民族跨进文明的门槛以来,经过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道路,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中国古代史学指先秦时期至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学萌发于古代先民对于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黄帝、蚩尤之战是关于部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羿射九日、女娲补天是关于对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禹善治水、稷善耕稼是关于在社会生产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还有许多关于创造发明、祖先崇拜、血统承传的传说。这是在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的原始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传播的最初形式。

殷、周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有了简单的文字记载,为史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古代史学历二千余年,经过五个发展时期: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尚书》中的《盘庚》、《牧誓》等篇记载了殷、周时期的一些重大史事,《雅》、《颂》反映周室东迁前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情况和有关封国、征伐、农事等活动,它们与金文记载都表现出明确的历史意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国史”发展起来,称“春秋”、“梼杌”、“乘”,均编年纪事。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开私人撰史的先河。战国时期私人撰史逐渐增多,《左传》和《国语》是记述了春秋史事,《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记述了战国史事,《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述了远古至当世史事,。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确立。,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历史巨著《史记》和《汉书》,前者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者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西汉初年诸家史论和东汉末年荀悦撰写的第一部断代编年史《汉纪》,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学成果。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开始发展。《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等 13 部“正史”的编撰,是这个时期史学的重大成就。它们占了《廿四史》的半数以上。刘知几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杜佑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体通史《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传、谱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发展,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裁也都明显的增加。

五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进一步发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代表了编年、纪传、典制三种体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杰作。《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 7 部“正史”的编撰,以及对于当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学继续发展的势头。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嬗变。李贽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是这个时期的史学名作。对于历史文献的考订、整理、校勘和对于古史的考信,王鸣盛、钱大昕、赵翼、阮元、崔述等是为名家。封建正宗史学思想仍居统治地位,同时出现了批判和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思想。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有: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其内容至丰富,形式之多样,制度之完备,史家之杰出,理论之精善,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历史传统的民族。

三、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上古哲学、诸子哲学、封建哲学。

(一)上古哲学

上古哲学思想,指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经历了殷至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春秋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散见于《左传》,如云“五行”或亦曰“五材”,如云“六气”,都是指宇宙间的基本物质。又论及民与神的关系,指出应先成民事而后致力于神,相信人力、依靠人道,这些都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

(二)诸子哲学

孔子生长在文化典籍丰富的鲁国,接受了邹鲁缙绅先生的诗书传授之学。那时候王官失守,学术下移,孔子首先开了私学。孔子的学术以“仁”和“礼”为中心,仁就是承认人的地位,礼就是讲究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言仁,是革新的。讲礼,是保守的。所以孔子的学术反映了新旧交替的矛盾。孔子编定的经书,经过汉朝提倡,成为学术的正统,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的教育学说很有价值,有些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今天还在遵循。

墨子稍后于孔子,于战国初期。他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乃背弃,而著《非儒》。其书多及生产劳动,多言百工、商贾、宾萌、役夫,反映其为身份微贱的生产者。墨子的主要主张为兼爱、非攻、节葬、非乐,上同、尚贤,天志、明鬼,反对奴隶主贵族依靠骨肉之亲,无功富贵。墨家也是徒属弟子充满天下的学派,其后学有墨辩,有墨侠。墨家学派直到汉初才衰落下去。韩非子称孔墨二家为“显学”。

道家称老庄。老子其人,《史记》不能论定其时代。而《道德经》则显系孔墨而后战国时期的思想,非议仁义,批判礼制,要回复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淳朴之治。其所提出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母,但是恍惚不可捉摸,不可名状,没有物质基础。《道德经》反映着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庄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生活贫困,衣履破敝,不得不贷粟于监河侯。他既不能随时代而前进,又不能把握当前的现实,只能逃离人世,处身于“材“”与“不材“”之间,在矛盾中求得内心的宁谧。庄子提出了超越时间、空间的“道”,“道”是不可认识的,是宇宙的根本。从“道”出发,庄子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不要以人为改变天然。无用是最好的用,越无用就越合于天道。庄子的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封建哲学

从秦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中古时期,即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中古时期历时二千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才进入近代。

中古时期的正宗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代表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六艺之科”的书籍成为经典。西汉占统治地位的是今文经学。董仲舒,被称为西汉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绪,其思想学说成为中古哲学的正宗。西汉今文经学,《诗》、《书》、《礼》、《易》、《春秋》,各立博士。班固以古文学家而奉敕撰《白虎通德论》,综合今文诸儒经说,注释名词术语,以神学为指归,遂勒成一代今文经学的神学词典。汉代正宗哲学的神学化,至此乃臻体系严密,理论周至。

魏晋玄学以《易》与《老》、《庄》为三玄。何晏注《论语》,王弼注《易》与《老子》,未尝不揭仁义之言加诸道德之上。葛洪外儒术而内神仙,要亦时代风会使然,则玄学作为正字哲学的神学性质固甚分明。

隋唐是佛学各宗派创立、发展的时期。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四大宗派之中,尤以华严宗与禅宗影响为大。它们无疑地具有正宗哲学的性质,而不是传统所说的“异端”。隋唐时期的《五经正义》综合了南北朝经学著作,但更多的是北朝经学的笺注成果。

宋明七百年间(包括清初)是理学统治时期。理学以儒家思想面貌出现,骨子里渗透了与道教思想。北宋理学,以周敦颐为开山。《太极图·易说》、《易通》,是理学家的经典,而《太极图》则传自华山道士陈抟,其道教的渊源很明显。二程、张载、邵雍,是北宋理学大家。明道《识仁》、伊川《易传》、子厚《西铭》,都是理学的经典。南宋理学,朱陆为两大派。朱熹传程颐理学之绪,更衍周、张、邵学统,故称理学集大成者。朱学受华严宗影响,也受道教影响。《四书》经二程表章,朱熹集注,取代了经书的地位。陆九渊开创心学学派,近于禅。张栻湖湘之学,吕祖谦婺学,与朱学鼎峙,但影响远不如朱学。庆元学禁解除以后,真德秀、魏了翁为南宋朱学殿军,对树立朱学的统治地位有所贡献。元朝统一南北,有利于理学向全国传播。

明初朱学统治,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都取朱学著作。明中期而后,王阳明心学崛起。明末清初,乃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颜元、李塨以实学批判理学。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对宋明理学作了总结。

清初统治者提倡理学,御纂《性理精义》,重用理学大臣,但理学颓波不返,终为乾嘉汉学所代。理学自以为传孔孟道统,讲义理心性,阴阳动静,在思维发展史上自有较高的地位,但它的神学本质始终存在。

 

【文本链接】

必修1

14课《<诗经>两首》》——《氓》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5课《离骚(节选)》屈原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叹奸佞之当道,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壁”。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17课《汉魏晋诗三首》——《短歌行》曹操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必修2

18课《逍遥游(节选)》《庄子》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哲学

[《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容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社会等诸多方面,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生成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18课《逍遥游(节选)》《庄子》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哲学

P110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必修3

9课《祝福》鲁迅  

传统文化关键词:哲学

P58 原文:“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9课《祝福》鲁迅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P59 原文:“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贾国维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15课《蜀道难》李白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P116 原文“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对新乐府而言。后人袭用旧题,有时也称“古乐府”。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它最初始于秦代,

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制订乐谱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唐代以后,即把 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必修4

9课《宝玉挨打》曹雪芹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17课《师说》韩愈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P98 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必修5

12课《长亭送别》王实甫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14课《鸿门宴》司马迁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16课《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

[状]指行状。古代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写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

18课《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传统文化关键词:文学、史学、哲学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专题检测】

1.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3. ________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4. 围绕________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5. ________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