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2022-07-19 16:40:46


 

要说古代文人居室中最具风雅之气、最讲究之处,还非书房莫属,毕竟这是展现个人修养、体现自身品味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雅人韵士们可在此独守一片安宁,享一人清欢,一头扎进书海里。无论是清风拂晓倚窗读,还是红袖添香夜伴读,古色古香、清净素雅的书房都给主人家营造了一个静心修身的良好氛围。

 


旧时书房常被称为“书斋”。《说文解字》中说:斋,洁也,即书斋有高洁清雅之意。琴棋书画充盈,茶香墨韵环绕。一桌一椅,一纸一砚,一窗一屏,格局出了文人的一方小小天地。

 

除了“书斋”之名外,还有“芸窗”、“芸馆”、“萤窗”、“雪窗”、“鸡窗”等别名。“芸窗”、“芸馆”之说,是因为“古人藏书辟蠹[dù]用芸”。蠹为蛀蚀器物的虫子;芸,香草,即七里香。而“萤窗”、“雪窗”则典出“车胤囊萤、孙康映雪”。“鸡窗”则典出刘义庆的《幽明录》的“处宗谈鸡”,说的是兖州刺史宋处宗曾买过一只鸡,能与之谈话,且颇有哲理,宋处宗因此受益颇深。后人便用“鸡窗”来指代书房了。



对于书斋,清贫之士独享单间,富贵之家坐拥独栋;或雕梁画栋,或环堵萧然;无论筑于水滨、造于山间,还是藏于市井、隐于郊外,书房的清雅并不会因为空间大小或地理位置而有等级优良之分。《书斋说》里讲:“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关键还在于室内的环境营造以及主人家的品味与心境。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曾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宜简不宜繁。文房清供与书籍典藏有了,书房的灵魂也就有了。再加上盆池花草、镂窗竹帘稍微点缀,怡景怡情的书房便成了古人们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之处。

 


对于这样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之室,古人也是巧用心思地赐予了它很多称谓。或辑录文辞以言志,或假借风物而陈情,独具匠心,别有一番风情韵味。

 


老学庵


陆游将他的“老学庵”筑于镜湖之滨,开门临水,启窗见山,“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好不自由自在。




阅微草堂


纪晓岚的书房名“阅微草堂”。“阅微”是恭谦用语,指自己阅历少,有待于更好地提高自己。他还曾专门为其写过一首诗:“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并在前院种满藤萝,后院栽满海棠。春天海棠花开,满屋盈香;夏季藤萝垂地,一阵阴凉。纪晓岚也在此撰写了《阅微草堂笔记》,书中天文地理、神仙鬼怪无所不包,语言幽默诙谐,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称清代文言小说两大绝调。


阅微草堂



聊斋


蒲松龄的聊斋,“聊”即交谈聊天之意。一生不得志的他,只得在家乡做起了教书先生。他最大的乐趣是写故事,据说他常在村外的路口设茶水摊,路人可免费解渴,只是要讲一个故事。后来他把听来的这些故事经过加工整理修饰,成就了名垂千古的《聊斋志异》。




梦溪园


据说沈括三十岁时,常梦见一风景秀美之地,水清秀,木繁盛,甚是欢喜。后来他托人在镇江买了一块园地,几年后路过镇江见到它,觉得宛若梦中所游之地,于是举家移居于此,建草舍,筑小轩,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命名为“梦溪园”。晚年就在梦溪园里潜心撰著,完成了包罗他毕生科学研究结晶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


梦溪园



项脊轩


明朝后期著名的古文家归有光的书斋名。此名由来有两种解释:其一,颈之背为项,不大,与脊同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身体的背面,轩小而北向,居于屋的背面,故以“项脊”为喻;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宋朝时住在太仓县的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书斋题名为“项脊轩”,表不忘所宗之心。其所著的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集《项脊轩志》,也因此而得名。




归来堂


宋代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的“归来堂”之名,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取去官归田兼瑰宝归聚之义。原来李清照非常敬仰晋代陶渊明,也很崇拜宋代的晁补之。晁补之被免官回金乡闲居时自号“归来子”,并写了《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其中云:“读陶潜《归去来辞》,觉己不似而愿师之。买田故缗城,自谓归来子。庐舍登览游息之地,一户一牖,皆欲致归去来之意。”李清照深受二人启发,遂与丈夫商定了“归来堂”之名。




饮冰室


梁启超的饮冰室,语出《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舆。”形容内心为国家前途忧虑焦灼,欲饮冰以镇之意。



司马光的“读书堂”,钱谦益的“绛云楼”,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宋濂的“青萝山房……数不胜数,不一而足。文人们的书房之名清新高雅,也透露着主人家的志向意趣。身入书房,心神俱静、性灵至洁。一卷书,一杆笔,一把琴,就可地老天荒。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明

并联系和乐人18526501116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