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中华文化复兴.

2022-07-18 15:53:01

在当今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我们都能读到少量文言文,“之乎者也”之类的古文好像是一件历史幽深的古董,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对一般人来说,不仅读起来吃力,而且没有大的用途,稍有领会者,偶尔在白话文中引用一下,已属难得,在奉白话文为正宗的今天,基本上已经没有人用文言文写作了,作为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文言文象秋天的扇子一样,已被中国人丢弃。


◇◇◇文言文真的已经过时了吗?真的没有用武之地、容身之所了吗?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


文言文的由来


◇◇◇ 文言,就是文雅的言辞,文言文就是文雅的书面语言,白话即直白的口头话语,白话文就是“我手写我口”,嘴巴里说什么,文章里就写什么。


◇◇◇ 比如我们现在用普通话讲“吃饭了吗?”这句话时,用了四个汉字,用湖南话讲则是五个字“恰打饭冇呢?”,广东话讲则用三个汉字“食饭未?”,而文言文则只用两个字“饭否”。


◇◇◇ 一般地,文言文经过翻译成真正的白话文后,一般汉字量要增加2-10倍,如:文言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8个字)


◇◇◇ 白话文:她太美丽了,水中的鱼儿见了她顿时发呆停留水底,空中的雁儿见了她惊艳得跌落下来,鲜花见了她,害羞得不敢开放,她的明媚使月亮自惭形秽地躲进云中去了。(65个字)    


◇◇◇ 从此例看出,白话文汉字数是文言文的8倍多,而且对仗没有了,节奏感没有了,音律美没有了。


◇◇◇ 相比白话文的冗长、甚至啰嗦,文言文文字简约,内容深刻,表达精准,典雅高贵,节奏铿锵。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精简的文言文,而且在中国绵延了几千年呢?本人认为有如下的原因。


1、在“十里不同音”的中国,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方言,出现口头交流不通的时候,则可以用汉字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汉字是象形、视觉文字,不是表音文字,听不懂,但可以看得懂,而在此基础上的更深一步的交流,就需要词法、句法、语法、文法,这就是需要一种大家都认同的文体,否则即使认得汉字,也不知道文章说什么,于是需要一种公认的文体。因为每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白话文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从白话文中提炼出出一种新的文体,这种文体就是文言文。


2、在发明了汉字的人文之初,能写文章立言的都是一些圣贤,不管是“演周易”的周文王,还是“集大成”的孔子,他们用一套精妙的文体来阐述大道理,形成文章,后来者从他们的文章中去领悟大道理,然后也学着圣贤的这一套文体语法,自己去写文章。圣贤作为万世师表,开通了作文之路,后来的徒子徒孙也就照这个文体写下去了,道以生文,文以载道,圣贤的道和文也就双重地传承了几千年。



3、这些圣贤选择用精简的文言文,应该出于三层考虑。


第一,受当时传播媒体的限制,无论是甲骨、青铜器,还是竹简、丝绸,在刻录文字方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在表达同样的意思的时候,文字要少,文章要短。


第二,也就是常说的“微言大义”,文章不是越长越好,能用简短的文雅的书面语言阐述深刻的大道理,才是圣贤立言的标准。白话是沙子,而文言则是沙子中的黄金,这个作文的标准,把文言和白话区别了开来,开创了精简的书面文风。


第三,口语白话是会变化的,文言是相对稳定的。最早的文言和白话应该是一致的,但白话的生命力很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口语都不一样,如我们现在说的“上厕所”,最早的文言和白话是“出恭”,后来白话变成了“解手”,到现在还有的说成“上WC”。


◇◇◇ 而到了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随着交流的广泛性和说话的匿名性的加深,言论更加自由放肆,生动传神的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地发明出来和传播出去,如“斑竹、沙发、屌丝、约炮、劈腿、装逼、高富帅、白富美、JJYY、MM......”,这些语言不仅中老年人看不懂,就是年轻人几天不上网,也觉得陌生。如果当年的中华圣贤们用现在的网络语言写文章,可能没过几十年,人们就看不懂他们说什么了,更不要说几百年、几千年了。


◇◇◇ 正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发明了象形的汉字,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的文言文,以不变的文言文,应对万变的白话,这就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道统的延续,保证了中华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我们现在还能读懂两年多年前的论语,这都得益于文言文这个原始基因的先天优秀,得益于中华圣贤的高瞻远瞩,得益于后来文言文创作的一以贯之。



◇◇◇ 而与中华文化相反,我们看到,西方的表音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他们的语言大约三十年就变化一次,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是专家,否则看不懂的,更不要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籍了。这样一来,其文化也就不能很好传承,于是西方也就没有什么道统,你一个主义,我一个主义,后来者不断去否定前者,“否定之否定”搞个没完没了。同时,每个地方发音不同,文字也不同,文法也不同,英语、法语、德语,有相似性,但就是不能统一,语言不统一,也就没有文化的认同感,大家只好都各自为国,所以欧洲到今天还是四分五裂,难以统一。


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和历史贡献


◇◇◇自圣贤发明了文言文以后,文言与白话就呈现了既融合又区别的发展态势,这也算是中华阴阳思想的体现。


◇◇◇ 文言是阳,因为后来继起的圣贤君子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占据文化的至高地位,引领着文化的前进方向,承担着道统的延续,同时也从白话中吸取有益成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影响白话,指导着白话与时俱进。


◇◇◇ 白话是阴,属于世俗阶层,从文言中吸取日用的成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其鲜活的表达也被文言所重视。


◇◇◇ 因此在五四运动以前,文言文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形式不变,内容不断创新,如理学的兴起,则在文言和白话中出现了“天理”的说法,心学的兴起,则出现了“良心”的说法。而用白话进行创作的白话文则只能生存在小说之中,因为小说面向的读者是普通大众,口语化则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可以看到,四大名著基本上是白话文为主,文言为辅。


◇◇◇ 这种文言和白话的阴阳和合,遵循了“不易、变易、简易”的易道,相依而并行,充满了活力,创造了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


◇◇◇ 自秦始皇实施“书同文”以后,经过两汉对文言文的整理、校对、注释,文言文就走向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经过后来的文人学者不断推陈出新,按照“文以载道”的思路,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言文体裁。


◇◇◇ 文言文体裁,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而文章对汉字的韵、平仄、对仗的是否讲究,是三大类相区别的依据。


1
韵文


◇◇◇ 韵文是押韵的,主要以诗词为代表,自《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到《元曲》,韵文的文体也呈现了妙曼多姿的态势,而《唐诗》的格律诗,如五律、七律,则将除了押韵外,还有严格的平仄、对仗要求,可以说是已经登峰造极。


◇◇◇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诗国,文载道、诗言志,诗是文言文这顶皇冠上的明珠,是文学的最高艺术,造就出了象屈原、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名垂千古的德才兼备的大诗人。


2
骈文


◇◇◇  骈文不押韵,但是骈文讲求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文也叫“四六”文),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对联算是最简短的骈文。


3
散文


◇◇◇ 散文即不要求押韵,也不讲求平仄、对仗,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 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1)史传文


◇◇◇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按内容跨度分通史和断代史两种,按编写体例分则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四种。地方志和族谱中也有名人传记。

 (一)  编年体

◇◇◇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左传》。


 (二)  纪传体

◇◇◇ 以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始自司马迁的《史记》。


 (三)  纪事本末体

◇◇◇ 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时期的袁枢。类似章回小说。袁枢根据《资治通鉴》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等。


(四)国别休:《国语》《战国策》按国记述。


(2)论说文

◇◇◇ 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秦汉以前的“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 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体裁也趋向多样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 论

◇◇◇ “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如贾谊的《过秦论》、范缜的《神灭论》、苏洵的《六国论》等。


(二)说

◇◇◇ “说”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 一般的说,人物论、史论等涉及是非曲直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说”一般接近于文学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



(三)辩

◇◇◇ “辩”是辩是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四)原

◇◇◇ “原”是探源的意思。从根本上考察、探讨。如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


(五)寓言

◇◇◇ 寓言都用于阐述哲理。如《庄子》“庖丁解牛”,《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


(六)书信

◇◇◇ 书信可以既是应用文也是议论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七)序跋

◇◇◇ 赠序是赠人以言,就应用范围而言是应用文,但就语言形式来说属议论文。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八)奏议

◇◇◇ 奏议是给皇帝的书信,分疏、表、对策等。


◇◇◇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 表是抒情或陈述意见。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 对策是科举考试考生回答的文章。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九)诏令

◇◇◇ 皇帝或上级下发的命令。如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


(十)檄文

◇◇◇ 打仗出征前的告示或给敌方的书信。如胡曾《答南诏牒》、曾国藩的《讨粤匪檄》


(3) 杂记文


◇◇◇ 杂记文又可分为两类:

(一)  山川景物人事记


◇◇◇ 如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  笔记文


◇◇◇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有历史掌故、遗闻趣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


(4) 应用文


◇◇◇ 应用文的范围很广泛,最有代表性的有:

(一)墓志铭  墓志铭是刻在石头上并且是埋在坟墓里的文字,内容是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二)祭文 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如袁枚的《祭妹文》。

◇◇◇ 合计上面所列,散文的种类就有十八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论述作文和作诗的著作,如《毛诗大序》、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


◇◇◇ 而按照文章的地位来分,则分为经、史、子、集四种,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一以贯之、五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异彩纷呈的体类,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也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可惜的是,白话文运动将这一切阻断了。


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功过
1
白话文运动的过程

◇◇◇ 1916年,年仅25岁的留学生胡适在美国撰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大主张,明确反对文言文,提出“以白话文为文学之正宗”,1918年,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指出“中国这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价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这都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作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己经死了的语言文字作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文学。”,并借鉴欧洲各国语言历史,提出“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


◇◇◇ 胡适的号召很快得到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响应,1918年 1月,陈独秀将《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胡适本人也率先垂范,推出了白话文诗集《尝试集》。


◇◇◇ 胡适、陈独秀、鲁迅的白话文主张,在今天看来,任何有正常理智和文化自觉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在走极端,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喝了点洋墨水的年轻人在说胡话,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都是死文学吗?这不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吗?而胡适自鸣得意的白话诗,说实在话,只能是初中生的水平,狗肉上不了宴席,与唐诗宋词相比,简直是狗尾续貂。可在当时,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和拥护。


◇◇◇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得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1916年的中国,那可以说是一个迷茫的年份,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迷路了,找不到国家未来的方向。而在此之前,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也失败了,的袁世凯也刚刚被气死了,所有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之道,整个社会都希望有一种新的变革,这给喜欢“大胆假设”的胡适提供了一个机会。


◇◇◇ 而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成立,以及1911年辛亥革命的发生,西方科技文化逐渐占据了主流。没有了科举制度,文言文承载的经史子集就没人读了;总统议会制度的实行,传统的儒家学说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算没有胡适的振臂一呼,文言文的边缘化及最终被抛弃也是迟早的事了。


◇◇◇ 而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也不是自胡适开始,早在1861年,洪仁玕就颁布了《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不须古典之言”,又过了二三十年,黄遵宪宣称 “我手写我口”,裘廷梁提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陈荣衮主张“白话文”办报,而梁启超创制的“新文体”,用“笔端常带情感”的浅文言,更是风行海内。到白话文主张提出时,中国的白话报纸已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白话小说有1500多种,胡适在此时提倡白话文,也只是临门一脚而已。



◇◇◇ 即使如此,白话文主张还是遭到了胡先骕、林纾、章士钊、黄侃等知名学者的猛烈抨击,双方算是势均力敌,因此在当时,白话文主张还没成大气候,影响有限。而真正把白话文推向“文学之正宗”宝座的,还是靠的五四运动的力量,靠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 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源于中华民族在巴黎和会的再一次受辱,救国心切、义愤填膺的青年学子终于将1840年以来的国难原因定位到了传统文化。一只手“打倒孔家店”,一只手宣扬西方的“与科学”,一破一立,于是一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文化、建立新文化的运动在中华大地拉开了序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自然也就被彻底抛弃了,作为新思想、新道德的媒体工具的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


◇◇◇ 而后来随之而来的众所周知的革命运动,,属于你死我活的范畴,文言文代表了封建、落后、黑暗,而白话文代表、进步、光明,在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文言文被彻底埋葬,白话文终于一统天下。


2
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功过

◇◇◇ 白话文运动的产生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其核心是“落后就要挨打”,先是科技的落后,,最后是文化的落后,基于这个理念,基于彻底的文化不自信,以胡适为代表的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推动了白话文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甚至产生过废除汉字的倡议。


◇◇◇ 中国的文化落后吗?文言文落后吗?汉字落后吗? 白话文运动是在这一错误理念指导下的一次有利有弊的运动,是西方线性思维、二元论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实施。


◇◇◇ 中华文化一直是阴阳思维,以“持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矛盾,以达到“平”的境界。君权与民权、与、文言与白话…,其实都是一种整体下的阴阳关系,阴阳独立而互补,彼此相互依存,当君权太多民权太少的时候,当太多太少的时候,当文言文太多白话文太少的时候,采取的是调节比例,让双方都能接受,以达到平衡。


◇◇◇ 而西方线性思维则是君权和民权对立,和对立,文言和白话对立,要用民权取代君权,用取代,用白话取代文言,彼此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断否定,废除文言文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 白话文运动这种偏激的举措,不是中庸之道,因此有功有过,准确的说是功小于过,其功劳贡献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2)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和推广。

(3)      有利于民众的觉醒,尤其在革命年代。

◇◇◇ 而白话文运动的危害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废除文言文,割断了传统文化。


◇◇◇ 中华五千年文明,都是一以贯之,,但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白话文运动从文体入手,甚至梦想从文字入手,来颠覆传统文化,手段高明,四两拨千斤,废除文言文,抽掉了传统文化大厦的梁柱,为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扫平了道路,收拾了房子,准备好了床铺。


◇◇◇ 我们看到,浩瀚的经史子集被视为“垃圾”“化石”“腐朽物”封存了起来,国宝变成了国糠、国故,传统的道德也不见了,传统的诗词也不见了,传统的中医也边缘化了。


◇◇◇ 白话文运动对中华文化的伤害远远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多尔衮的剃发易服、乾隆的文字狱。我们不能确定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是否出于爱国之心,但这些始作俑者留给中华文化的伤害,可能要几辈人方能医治好。我们看到,今天由于传统文化的丧失而导致的全面的精神危机,探起源头,跟白话文运动脱不了干系。




(2)废除文言文,导致文学语言的低俗化、粗鄙化、暴力化,降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 中华文化向来是重精神、轻物质的文化,鄙视物质的奢华,重视精神的高贵,这样一来可以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以保证人类的长久生存,同时又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幸福的人生。


◇◇◇ 文言文就是用来创造和传承这种高贵精神的最好的文体工具,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梁启超说:“文言文行用已经两千多年,许多精湛的思想,优美的文学作品皆用他来发表。”,儒释道三家的大道,是用文言表达的;绝世风华的唐诗宋词,是用文言创作的。文言文作为高贵文雅的书面语言,对中华民族的贵族气质、高尚情操、富贵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 文学只有真伪,没有新旧,文言文传承了两千多年,唐诗宋词也传承了千年,到现在依旧保持勃勃生机,足以证明文言文强大的生命力,是真的文学,“文言文是旧、白话文是新”是别有用心的说法。


◇◇◇ 而美之名曰为“新文化”的白话文运动,到今年刚好一百年了,这一百年来,有多少杰出作品呢?胡适的新诗能和唐诗宋词相比吗?鲁迅的小说能和四大名著相比吗?从这些人的背景看出,这些人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扎实的文言文底子,所以他们写起白话文来驾轻就熟,即使这样,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不过尔尔,反而他们做的古典诗词还有人传诵,这不是很可笑吗?


◇◇◇ 另外,因为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让他们在白话文领域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如牛粪上的鲜花一样鲜艳夺目,可到头来却嫌弃文言文这堆牛粪太臭,作为炎黄子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不过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是留洋生背景的植物学家胡先骕,则清醒很多,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知识背景,与胡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笔战。胡先骕的代表作有两篇,一篇是《中国文学改良论》,另一篇是《评〈尝试集〉》,两篇文章直击“新文化”要害,胡适无力反击,可由于当时文化自卑、媚洋怯洋的大气候,胡先骕的文章只能象傲雪梅花、江上屈子一样,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 其实,稍微有点常理的人都知道,文化程度愈低,思想则愈贫乏,所掌握的词汇量则愈少,语言则愈枯燥无味。市井草根之中,当然有对生活实践的深刻感悟,但要形成精彩的语言,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教养。芸芸众生,大多数为衣食奔波,语言大多数离不开吃喝拉撒和饮食男女,除非是圣贤,否则无法上升到“道”的层次,如此的话,这样的白话值得提倡吗?人民创造历史是没错的,但如果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没有英雄人物的引导,那也是白忙一场。圣贤、君子的领导作用,是起非常关键的作用的。以白话代替文言,其实就否定了圣贤君子的作用,是一种“舍雅求俗”、。


◇◇◇ 我们看到,、“砸烂”,经济挂帅时代的“黑猫白猫”,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时代,什么低俗、粗鄙、暴力化的新词都被创造出来了,追求点击率,追求口舌之欢,追求快意恩仇,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不绝于耳。语言的堕落,反映了文化精神的堕落,任由野蛮生长,只会加重精神危机,增加社会戾气,伤害物质文明带来的幸福感,加剧社会的动乱,如果让这样的大众化的白话文去占领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何时才能建立起来呢。


◇◇◇ 而比白话更危险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用文字表达的,却用图表达,能用图表达的,却用一段视频表达,这不仅消耗了流量,浪费了电,最重要的是导致人类的智力的下降,人文之初,伏羲从天文地理人身中提炼出了八卦,仓颉从复杂的世界中提炼出了文字,体现的是一种去粗求精的智慧,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去精求粗,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最终导致汉字的消失。


◇◇◇ 因此,白话文运动从总体上来说,是一场配合西方文化侵略的运动,功小过大,导致中国人的语文水平大幅度下降,就拿胡适来说,他在25岁能写出《文学改良刍议》,还不是根源于他的文言文功底吗?现在白话文时代,有几个25岁的人有这样的见地?而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当时写作此篇的年龄只有14岁,现在的14岁学生能看懂《滕王阁序》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至于六七岁能赋诗作对的人则不可胜记了。白话文运动胜利了,中国人的教育就落后了,人才的成长也减慢了,通才减少了,而无德无才的人就更多了。



文言文的复兴


◇◇◇ 文言与白话,两者并行而不悖,文言文主要用于道的层次,白话文主要用于器的层次,这样就能做到阴阳和合,生生不息。


◇◇◇ 因此,白话文只适合在科技、新闻、小说、戏剧、电影、歌曲、评论等面向大众化的领域存在,而文言文则适合在诗词、骈赋、祭文、序跋、书信、诏令、政论、理论、国史、方志、族谱等庄严肃穆、希望流传后世的领域存在,两者定位好了,就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当然两者结合的浅文言,则将更具有魅力。


◇◇◇ 文言文复兴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有了载体,就象航海有了帆船,航空有了飞机一样。但是,如果不复兴文言文,不让文言文去占据语文教育的高地,不改变目前的文体,不改革考试制度,那也只是缘木求鱼而已。


◇◇◇ 为国家计,为民族计,为未来计,文言文的复兴势在必行,在此白话文运动一百年到来之际,我们不能再迟疑和犹豫了,复兴文言文,是每个有志之士的责任,希望文言文的复兴早日到来。


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厦门慧彤精品包装印刷设计

中医:集以天地之灵气,传化万物之精华。

文化:文化佰業傳播無限智慧,智慧仟秋錘煉有限經典。


厦门慧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长按图片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hui-tone-2

微信号:hui-tone 

QQ:1908823946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