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能和鲁迅比肩的文学天才,用笔做枪的爱国作家,一生放浪形骸

2022-08-07 11:04:57

本文授权转载于

微信公众号:一生一匠,ID:txyt_111


每一个被称为青年才子的人,

大抵身上散发着相似的气息,

清瘦、孤傲、病态、感性,

举手投足间总能流露出

一种淡淡的忧郁和伤感。


 

他们在文字里觉醒得太早,

从而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寂寥,

他们对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太过敏感,

所以时常内心充满苦闷和彷徨。

 

郁达夫就是十足的文学才子,

一生坎坷苦难,

让他变得敏感又极端,

时常自卑与猜疑,

他在作品中经常自我剖析,

带入了强烈的个人情绪,

作品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但同时他又为了追求真我,

不愿被现世的教条规则捆绑,

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只能放纵不羁,

以各种看似荒诞的行迹,

找寻精神上的慰藉,

将世间的惆怅和无奈,

对自我的探索化为文字挥毫在纸上,

想以此来反抗生活的束缚。


 

正是由于这份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耐人寻味,

能够轻易地打动每个人,

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在那个时代唯有鲁迅可以比肩。


 

沈从文说:

“郁达夫的名字,

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

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

是个朋友,

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

发现自己的模样。”



他笔下的秋,

读来更多的是一种静谧和凄凉,

有一种沧桑颓废的孤寂美,

他把自己浓烈的情绪淋漓尽致地书于笔尖,

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展现,

全然不加掩饰,

真诚地让人哑然。

 


他的每部作品都像是他的内心独白,

美好的、丑陋的,

全都坦然地揭示给众人看。

 

有人说他的家乡浙江富阳有两个金子招牌,

一个是富春江,

一个是郁达夫。


 

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早故,

生活并不顺遂,

他从小就对世界多了一份清醒和敏感

七岁读私塾,

九岁便能吟诗作赋,

文学天赋很早就在他身上初露端倪。


他从小就不是一个乖乖听话的人,

骨子里就有“不安分”的基因。


当时国家动荡,政府羸弱,

他很小的时候爱国热情就被释放,

上学期间,

被校方开除,

母亲坚持让他接受教育,

便把他送到日本留学。


 

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赴日本留学深造,

他精通多国语言,

满腹诗书,

与郭沫若、陈仿吾等人,

一起创立了创造社。



他首创自传体小说形式,

写出了《沉沦》,

这部中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让整个文坛看到了他的光芒,

瞬时跻身文坛巨匠。



学成归国后,

郁达夫受聘于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任教,

教授法律、统计学,

后又转教文学。

 


但是他的放任随意

与治学的恪守严谨难以融合,

他无法真正地适应体制内的工作,

不多久便辞去教师工作,

专职写作。

 


在乱世飘萍中,

写作是一个很难看到出路的工作,

在金子被挖掘之前,

很多人过着沙土一般的生活。

 

二十岁的沈从文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那年他北上漂泊,

作品无人赏识,

坐吃山空,

最后落得个分文不剩。


苦捱不下,

沈从文给北京的几位有名的作家写信,

想求得帮助,

但是石沉大海,

杳无音信,

唯有郁达夫回应了他,

并且按照地址寻了过来。

 


郁达夫只见一个狭窄发霉的寒冷房间内,

一个窘迫的青年,

身着单薄,

用被子裹着腿在桌旁写作,

冻得直哈冷气,

鼻子冻得通红,

郁达夫见状,

赶紧解下自己的围巾,

给了沈从文。


中午又请了沈从文去外边吃饭,

几毛钱的饭菜,

郁达夫拿出五块钱,

将找剩下的钱全都给了沈从文,

世道艰难的心酸,

雪中送炭的温暖,

柳暗花明的希望,

多种情绪交织让他回到住处后

就趴在桌子上痛哭。


多年之后,

七十岁的沈从文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

依然止不住感慨:

“那时候的五块钱啊!都给了我。”


正是这笔钱给了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

才让文坛保留了一颗新星。

 

岂不知那时候郁达夫在北大做教师,

薪水并不高,

生活也很拮据,

自己曾经也穷到家里连一条棉裤都没有过,

却还是不忍心见到朋友受苦,

止不住想要帮助别人的善良。


后来沈从文经过郁达夫的介绍,

在报纸上发表小说,

他的才华被世人看到,

迅速成名,

正所谓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风流名士身上总会有一些骄傲和任性,

郁达夫也是,

随着生活境况的好转,

日子也过得滋润了。


他请朋友吃饭,

结账的时候,

郁达夫从鞋垫底下抽出钞票来买单,

“这玩意儿过去一直压迫我,

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郁达夫和郭沫若一起编辑《创造》,

因为销路不好,创作瓶颈,

两人心情不畅,

就到街上喝闷酒。

喝完后醉醺醺的郁达夫,

突然跑向街道中间,

向着飞来的汽车,

以手指做射击状,

大呼道:“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


如此这般荒诞行径,

这样孩子般的心态和浪漫气质让他备受关注。

 


连弘一法师也对他说:

你与佛无缘,

还是做你喜欢的事吧!

 

郁达夫爱喝酒,

喜欢在酒精里面寻找那种飘忽迷醉之美,

经常醉的一塌糊涂,

因此误了很多事情,

后他写诗自责曾经的诗酒风流生活。

其中

“曾因醉酒鞭名马,

生怕多情累美人。”

被人们广为流传。



不仅好喝酒更爱美人,

他一生追求爱情至上,

曾经结过三次婚,

第一段婚姻是刚从日本回国的时候,

家里为他介绍了本地的一个才女孙荃。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他反抗不得只得听从和孙荃结婚,

即使孙荃三从四德,安分守己,

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只能变成亲情,

这样岁月静好的生活是留不住郁达夫的。

 


郁达夫31岁的那年遇到了王映霞,

这个让他一见钟情的女子,

爱情就像龙卷风,

突然袭来,

无处可躲。



他疯狂地追求王映霞,

王映霞被他的热烈所打动,

最终不管不顾地在一起了,

因为他们是自由恋爱,

成为当时人们极为羡慕的眷侣,

被称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但是爱情和婚姻不一样,

婚姻更多的是磨合和包容,

经不起太多的感情波澜。

 


年龄的差距,思想的异同,

性格的冲突,双方的不成熟,

当爱情的炽热冷却时,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他们互相纠缠,也互相伤害,

因为冲动一遍遍地消耗感情,

因为任性一遍遍地后悔道歉,

他们的分分合合,兜兜转转,

终于落得个劳燕分飞的结局。

“世间好物不常有,

琉璃易碎彩云散”。

 

那段时间报纸上经常是他们的婚变传闻,

蒋托人捎话,

告诫他们不要再胡闹了。


 

这场爱情爱的轰轰烈烈,

离散的时候也是轰轰烈烈,

昨日的誓言深情表白还在耳边回响,

今日的落寞离散便几多嘲讽。

 

离婚后,

郁达夫远走重洋,

将余生所有的热情投入到救国救民之中。

 

早年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深刻地感悟到,

“弱国小民”的歧视和屈辱。

他哀叹国家衰弱,任人宰割,

也生出强大的爱国热情,

文人的气节让他不忍心坐视不管,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他很早前就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日,

1937年,郁达夫家乡富阳被日寇占领,

母亲不肯屈服绝食自尽,

郁达夫得此噩耗,悲痛不已,

他把手中的笔化作枪,在报社,

各种刊物上积极声援抗日,

一生写了无数的号召抗日的社评。

 


此后他化名为赵廉,

在新加坡转战印度尼西亚抗日,

凭借出色的日语,

爱国侨胞和当地居民。


   

所以杀人灭口。


那天出去之后他便再也没有回来,

尸骨无存,牺牲时年仅49岁,

谩骂多年。

1951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是天资卓越的文坛巨匠,

他是浪漫多情的青年才俊,

他是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

更是乱世颠簸里的一个凡人。


一生坎坷,命途多舛,

友人郭沫若回忆说:

“在友人中像达夫

这样的遭遇是很罕见的”。



回首他的一生,

经历过人情冷暖,

看尽了沧海桑田,

遍尝了际遇离别,

最终生命定格在49岁,

旁人骂他负心人也罢,

骂他堕落文人也好,

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

只要大节无亏,

不叛国,不媚外,有大才,

我们何不多一些宽容,

当做他的真性情呢?

 

郁心匪石真颜色,

达士多情亦丈夫。

 

- END -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一生一匠(ID:txyt_111)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

关注本公众号

上海图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