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身在战争年代,想成为英雄的你,最大可能是悲惨死去

2022-07-15 06:19:31

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在周六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今天的话题似乎有些严酷,但是,也许在严酷中我们反而最能认清这个世界,甚至也最懂得珍爱那些宝贵之物。往下读吧,然后,欢迎在留言区一起聊。


当然,还要记得点击“阅读原文”,早点参与下一期!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上周话题


《敦刻尔克》正在热映。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战争的所有认识几乎都来自于书籍和影视作品。所以,惨痛、利益、屈辱、谋略、感动、气节、无奈……书本或影像中的哪些故事和场面,奠定了你对战争的认识?给了你最多的冲击?你对战争的认识,发生过变化吗?



1

就是这些战争故事让人无限感慨


@赫罗卜尔霸

    

对战争的印象来源于电影,还有。两个电影最难过的画面具有一定相似性。,随意选一家进去,要那一家人起立,老太太起不来,。《》杀的场景也相似,小女孩哭闹,日本鬼子就把这小女孩抱起来从窗口丢下去。现在所谓和平年代,应该也会有这样的人吧。之前不是有新闻,多年备胎表白不成把女的丢到楼下。战争是什么?战争应该就是有些人借一些冠冕堂皇或者高大上的理由来肆无忌惮的释放心中的恶。其他人要么沦为受害者,要么被沦为加害工具。

 

人性恶,讨论不完的话题。

 



@书呆子

    

《三国演义》启蒙了我对战争的认识。混乱是阶梯。

   

看三国认识战争,是不是容易幻想自己是枭雄或将才?哈哈

 



@骓不逝

     

《史记》里动辄几个字就杀几十万人,觉得战争真残酷。还有项羽的那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战争扼杀爱情啊,真是太坏了。

不过后来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原来战争还能成全爱情,成全倾国倾城的爱情,有时候也不赖嘛。


这位读者,对“爱情”很执着嘛。

 



@Luka

      

估计很多人都会说《飘》吧。

中学历史课说到南北战争时,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南方农奴主,把黑奴描述成受压迫的悲惨存在。

但是《飘》让我们认识到事情不总是非黑即白的,农奴主也会爱护黑奴,黑奴获得自由后也会变成欺凌弱小的恶霸,林肯代表的也不就是正义的一方。

《飘》令我们深刻体会到的是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个体狭裹在历史洪流中深深的无力感。"

 

很遗憾,你第一句猜的一点都不对。

 



@平平

    

之前没有把书中的战争这个内容单独拿出来想过,这次看到这个话题,突然想起«明朝那些事»里对某将领的心理描写中有一段: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夜卧谈兵,而是(下文记不清了,大意是)刀剑刺入身体的声音,是垂死士兵的呻吟。

其实我们就像这个将领一样,从书里或影视作品里读到的战争永远是二手的呈现,是经过了作者或导演过滤的场面。纵使他们力图展示真实,纵使影视作品呈现了文字不能直接传达的感官刺激,我们或许永远不可能通过它们而亲身感受战争场面的残酷。

但是书可以呈现另一些角度,譬如通过事实上不可见的心理描写展现的人性的复杂,又如战场下的民众的生活。«的葬礼»里面韩子奇和冰玉逃难到英国的那一段情节就是这样(抛开关于此书情节的各种争议不论),奥利弗一家怀着和所有英国人一样的乐观甚至把战争不当回事的态度准备过圣诞节,然而一切希望被一次空袭打破,才突然让人意识到战争是这么近,希望和绝望戏剧性的逆转呈现了除""场面""以外的另一种真实。


没有亲历战争是幸运,但有书帮我们认识,也是幸运。

 



@又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某某

  

说一部上学期上映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其实现在电视里经常播放抗日剧,谍战剧,给我们对于那个最近却也不太了解的年代一种别样的幻想,但是许鞍华导演的这部电影,看完了之后我想套用王汎森先生的《权利的毛细管作用》给一句评价,。里面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不屈服,也不放弃。虽然也夹杂了像茅盾先生我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但是也给我们看到了他写作之外的另一段人生经历。电影中反复地插入谈话,一位参加过游击战的小男孩居然在开出租车,可能身边最平凡的人也在用尽气力保护我们的安全。里面有亲情之爱,也有家国之爱,别样的感觉。


嗯,这就是与《三国演义》式叙述的不同

 



@sleepy


对战争最深的印象,就是我爸和我弟一起在家看的战争片了,炮弹到处飞,总有人活着。而且最疑惑的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要打中国人,看着不像内战,所以我那会儿总是很懵。

现在朋友圈刷完《战狼2》又刷了《敦刻尔克》,我们因为《战狼2》而汹涌澎湃,被《敦刻尔克》的旋律吸引,我们想要了解历史,触摸历史的轨迹,我们没有看到的也不代表没有发生。

同时刷了朋友圈的还有一部《二十二》,它没有那种令人愤怒心寒的轰烈场面,而只是以平静的镜头通过拍摄老人平凡的生活让我们想起她们受过的苦痛,无言,却亦足以。

家里的历史书籍很少有完整的对战争的叙述,顶多出现了几名大将和几项当时的黑科技,因此对战争的想法也只能从影片中get了。


不厚道地想:除了最近上映的新片,你是不是都不记得名字啦。

 



@水冗

  

从小就喜欢军事题材的书籍和影片,也许和生活的环境有关吧…国内经典当属《亮剑》,白看不厌!最近火得不行的《战狼2》也不错。不过今天要讲的是《血战钢锯岭》,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一部好的战争片应该是反战争的。

主角戴斯蒙德因为从小受到蒙受"一战"阴影而变的多变且暴戾的父亲影响,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拒绝杀戮、拒绝伤害成为贯穿其一生历经的毕生信仰。"信仰"这个词在我看来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因为信仰,戴斯蒙德可以承受兵营中及战友精神及肉体上的逼迫,可以被当作一个不敢拿枪直面敌人的懦夫,可以被军事法庭以"抗拒";也是因为信仰,才使得其在全员撤退时坚守在钢锯岭上,以一己之力接连拯救70余名战友的性命。也许片总是少不了渲染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影片大背景的"讲述战争但拒绝战争"。全影中有三个片断令人动容,第一个是戴斯蒙德被关禁闭时对自己信仰产生"质疑"时,由狱窗中照进来的光,似乎是对这种坚守的唯一微小却又坚定的支持;第二个是戴斯蒙德独自一人在火线中来回穿行,拯救一名名重伤战友的场景,"再救一个,让我再救一个"的心理独白是信仰支持下的责任与使命;第三幕是被作为伤员从战场上撤下的戴斯蒙德用水冲洗自己浑身的血迹、泥土,似乎是上帝对其忠实信徒的又一次洗礼,洗去血腥的戾气与悲伤,便是一次重生。真正的英雄对于战争应该是有一种"畏惧感"的,因为深知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无可避免充满杀戮,而这种"畏惧感"是对人性、是对良知的畏惧。而好战者,一种原因是因为其生性杀戮,崇尚武力;另一种则是这类人是表里不一的"语言上的巨人",语言上的满足并不能掩饰面临死亡的恐惧。世界和平!

  

本期最长篇幅名誉奖?应该是你了。

 



@静夜思 


《沉静如海》     根据《沉默的海》改编的一部法国电影,很喜欢。看完电影再读原著。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面对国仇家恨,爱情沉静如海,任内心感情汹涌,唯有沉默以对。我爱你,却只能对你道一声再见,再见即是永别。

他是一名德军上尉,英俊、儒雅,,他的一切堪称完美。她是一位法国姑娘,美丽、坚强,教授钢琴为业。他们都喜欢巴赫。

渐渐的,他们相互吸引,彼此爱慕。身份注定了他们在这份爱情面前必须隐忍、克制。

彼此间的爱意,他们了然于胸,却只能深藏于心。有些话不能说,一说就是错。

整部影片,人物关系简单,娓娓道来,节奏缓慢,画面唯美,充满诗意,不乏浪漫,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却是那么刻骨铭心,痛彻心扉。

上次小编说我码字太多,这次删减再删减,依然有些多。


谢谢……看看你楼上吧,所以这次你码字不算多。

 



@Jesse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国产抗日剧中一支独秀吧。也算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人,看到这部剧,感到很欣慰,终于有一部剧能够还原士兵们在战争中狼狈的样子了,终于有人能够追问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做出抵抗的选择时各有各的目的和意图,有人来寻找和确立生存的意义,有人来了却让自己原本信仰的东西被击碎,尽管如此,依然前赴后继。原本只希望在战争中偷生的兵油子,因为那么一点点希望,因为同袍情谊,居然能坚持到底,人真的是有无限潜力;而在后人看来以卵击石的英雄壮举,在他们看来又似乎是"非如此不可"的选择,这其中的心理机制又如何解释,历史学家也只能好奇而很难还原。


历史也许永难“还原”,唉。

 



@望星辰

          

凡是战争与孩子有牵连的书或电影,往往最能打动人的心灵,《美丽人生》、《铁皮鼓》、《萤火虫之墓》《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等。每本书或影片都让我躲在被子里悄悄落泪!而且我觉得这些书或影片的作者都好厉害,基本上不正面描写战争(是觉得在孩子的世界里应该没有战争吗?),没有血肉模糊的画面,甚至没有饥寒落魄的场面,但在这些普通甚至有些美好的画面背后,却让人更加体会到战争的残忍和对孩子的伤害!


因为最大的残酷,就是把美好活生生地撕裂吧。

 



@MagicTan魔术谭

          

《西线无战事》和《静静的顿河》。西线在幽默的同时,不断的在死人,死到最后就再也笑不出来了。顿河更不可描述,今天白明天红。当我们以正义的名义对敌人赶尽杀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就该死吗?那他们哪天又杀回来了呢?

所以其实我觉得说战争最透彻的是《阿里布达》,嗯,就这样。


泪。

 



@飘在外太空

      

我跟和我一样大的同学朋友们向来有代沟,因为大片,日本动漫,韩剧我都不怎么看,革命老电影却看的很多。《地道战》《战》《英雄儿女》《太行山上》…… 最喜欢或者说印象最深的是《高山下的花环》,不光看过电影也看过原著,从小学到现在读过很多次了,每次都感动的要落泪。梁三喜的艰苦作风和朴素性格,靳开来的个性和令人慨叹的牺牲,雷军长和“北京”,“大猫小猫”和母亲合影的照片,每一个情节都立体而深刻,因为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感觉就是从那时候起懂得了很多事。


被唤起了童年回忆……

 



@倚斜阳

  

一个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言简意深,欢迎脑补。

 




2

这些事,据说是真实的


@金刚槑

      

小时候生活在福建沿海海岛上。,作为军人的父亲就要演练、值班等等不能回家。那段时间家属楼的男人都空了,楼上的阿姨紧张到床底也备着铁锹,就怕万一台湾攻过来…(此处带入)…别笑,那个年代,一讲要打战了,脑补的就是这种恐惧。,。?关于战争的后果,新闻里难民的颠沛流离就是最直观的呈现了。


这也是讲述战争的意义吧,对抗无知与健忘。

 



@supersonic

    

刚好前几天看了周轶君的《中东死生门》,战争下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们,关于生和死,仇恨和希望。周很冷静地写出了战争下的众生相,冲击力非常大,希望这片地区能够早日和平。

      

书评君也看啦。

 



@高游

        

说个看日本史时看到的事吧。

日本在二战前把征服了的人抓到日本做工,战争中的广岛和长崎共有7万人,其中许多被征到生产战争物资的工厂。

后来,大家都知道,人在这两个地方扔了原子弹,4万多人因此丧生。

被军国主义者奴役的人,被来打败军国主义者的“解放者”炸死了。

关于战争想到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一言难尽。今天总是不知道如何回复,也许因为太残酷。

 




3

我对战争的看法,从此改变了


@王健

     

对于战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兄弟连》,最初去看这部剧是冲着斯皮尔伯格和热血的战争场面去看的,然而看的过程中经常会被感动和陷入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进入集中营那一段,战争的残酷被极度渲染,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不再会幻想自己作个乱世英雄拯救世界,只希望能和平,不要有战争。


毕竟你没有幻想做个乱世枭雄称王称霸……也是好的。

 



@糖馒头

  

提到改变了我对战争的认识的书,大概是《小姨多鹤》了吧,哈哈哈是不是没有想到。开篇就写日本战败,垦荒团的日本平民开始逃亡,路上各种人间惨剧啊。这本书和《赛德克巴莱》一样,让我认识到原来战争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夹杂着人性的阴暗和复杂。被侵略者一旦打胜了,也是可以做出丑恶的事情来的,并不是一味的可怜。而侵略者尤其是侵略者一方的平头百姓,原来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原来这么复杂,并不是我们以为的仇恨和手撕鬼子那么简单。

 

战争是人性的放大镜?

 



@宜耳朵

  

我对战争的认知,分三个阶段吧。

首先是小时候看一些军事、战争的书,比如《梦断马奇诺》《鹰击不列颠》《闪击波兰》啥的,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且读起来有一点爽??(我是女生哈哈)

第二阶段是看战争片(主要是国外的片子),《现代启示录》《瑞恩》,也包括一些偶像片《珍珠港》啥的。从视觉上感受了战争的残酷,也感受到了人性光辉的那一面。

第三阶段主要是书。茨威格描写两次世界大战之下个人内心的挣扎的小说《桎梏》,《象棋的故事》等,还有后二战时代的《朗读者》《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电影《苏菲的选择》,《美丽人生》等。这一时期的我注重个人被战争机器挤压的困境,人的痛苦,建立了反战思想和对人宽容的心态。


条分缕析,处女座小编很开心。

 



@怡君


战争…最早的印象来源于《小兵张嘎》,小时候觉得当兵很帅。后来因为疯丢子的《战起1938》沉迷二战,自己找了很多关于欧洲战场的书。其实挺惭愧自己对于欧洲战场的战役和武器倒背如流,却对中国战场除了教科书上的战役和三八大盖、汉阳造一无所知。最近在看疯丢子的《百年家书》,,尤其是东北抗联和缅甸远征军的历史。对于先辈们,现在的我幸福并感激着。我必须要了解,要记住。

对战争的印象转变是受了《西线无战事》和有关南京…的纪录片的影响。战争,对于双方都是灾难,没有所谓胜者,只有生者。

 

嗯,要了解,要记住。

 



@谷雨·M

    

没有看《血战钢锯岭》之前,对于战争的理解只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干巴巴的文字并不能让自己对战争留下多少印象。可是,《血战钢锯岭》之后,一改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依旧记得那天从影院里出来,第一次觉得每天都能看到太阳、蓝天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无论这个国家还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一直能生活的和平就是最大的幸福。战争一旦开始,没有输赢。


血战钢锯岭本周票数不少哟。

 



@Katniss

  

战争片小时候看得中国拍的多一些。现在想想其实拍得一般。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电影中中国人很勇敢,坚毅,而日本人很傻被中国人耍得团团转。还有战争真的很残酷,无论战争结果输赢,其实每个人都失去很多,而且会对精神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后来我才从更多角度理解战争。日本人其实有的也不想伤害中国人,但是军人就是服从命令。很多事情是无法兼顾的。

而且日本人侵略中国,中国人不仅要声讨日本,也要反思,作为一个大国,弱小被欺负这是必然。

我当过兵,体会过军人的不易,更何况去战场是残酷的,希望有生之年,不要遇到战争。

看钢锯岭时。我突然受到了一种新的想法。虽然以后战争肯定不能不杀人,只救人。但是我觉得它提供了一种做事的思想,就是无论别人怎么质疑你,这个事情原来是怎么发展的,你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是很理想的美好的,那就一直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血战钢锯岭 +1

 



@一位用户

    

小时候作为一个小男孩,我和大家一样喜欢打打杀杀,尤其对三国时期的武将对决、带兵打仗感到兴奋。但是长大了以后我战争感到无比的恐惧,电影《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书籍《西线无战事》,还有许多战地记者的摄影和文字,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现代战争还会对平民造成极大的伤害,阿伦·雷乃的《夜与雾》,普里莫·莱维的书,,讲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而这样的人间地狱世界上还有很多。最让我感到世界之荒诞的则是像希特勒、斯大林的传记,《艾希曼在》等作品,你会发现这些发动战争,让世界变成地狱的人,其实不是完全的恶魔,也都是平常的人,在合适的环境下,许多平常的人都会变成恶魔。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暴力是永远不会消除的,作为文明人则需要做到不作恶。但是战争可能永远不会消失。当我看到网络上很多人肆意挥洒着暴力的语言,透露着消灭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渴望(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阶级……),我会很愤怒也很无助。可能战争并不遥远,人类对于战争的残酷是健忘的。


希望不用亲历战争的幸运,还能继续下去,并且属于更多人。

 





怎么样?你也来吧。你的留言,大大的概率会被选入下周六“一周话题”的聊天现场!让我们在每周六,做一点美好而不孤单的事情~


回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留言。


所以,下周聊什么?


下周话题


开学啦,据说中小学还换了新教材,所以:上学那么多年,课本上的哪些课文、哪些故事是你读到后最难忘的?你从课本开始爱上(或恨上)了哪些作家和历史人物?现在对他们的认识有变化吗?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