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春山之笑

2024-04-18 10:34:38

发现唐人做诗的时候,很喜欢用“春”字入诗。从李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到杜甫的“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丽春》),从孟浩然“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襄阳公宅饮》)到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在唐诗当中,“春色”、“春光”、“春景”、“春风”、“春雨”乃至“春情”,都是被当作美好的词语加以热情使用的。为什么唐人如此沉醉春天?我觉得,这跟唐代人乐观豁达的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像唐朝那样一个制度政策较为公平合理的朝代,乐观豁达会是人们的普遍心态,因此,唐人向外发现了山水自然,向内发现了自我的深情,他们总是选择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时刻,歌颂生命的幸福感,在他们身心的每一个毛孔、每一道纤维里都涌动着春天的气息。而在那些衰朝乱世,即使眼前是春和景明、鸟语花香,人们往往也难得有一副好心情,抑郁之中,愤懑之时,悲伤之余,寂寥的秋冬才更契合心境,疏枝淡花,寒鸟孤鸿,方为乱世知己。

艺术家作品中的自然,是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统一结合的产物。正如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所言:“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为什么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眠?其实,是人将自己的情感,推及物华渐变的自然,推及草木四时。因为人的所思所忆、心心念念,身边草木、远处山水,都愿做这传递爱念思忆的铃声。人的心意,便在自然四时里自然而然有了回音。正是“以林泉之心临之”,画家才听到了春山恬淡的笑容。这是心灵与四时相呼应,生命的节奏与宇宙的韵律相呼应。

又值仲春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春景熙熙之时,春风一夜三千里,春花春柳,春草春雨,春山春水,春意正浓。今晚,我是那么想念着平芜尽处的重重春山,想念春山的妙境,我真想把身心完全沉浸到春山的氛围里。

从远处眺望春山,长满草木的平原尽头,矗立着绵延起伏的群山,它们秀美在晴明的春晖之中,在岚气中摇荡,云气氤氲,林壑幽谷,云烟飘渺。如果进入春山,走入春山更深处,有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有迎风招展的烂漫山花,还有花丛中欢唱的百鸟,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翠微小径,楼台掩映;入云深处,钟声悠扬。捧起山泉,日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如果流连春山,不知不觉,夕阳西坠,明月升起。就会进入到王维在《鸟鸣涧》中所描绘的意境:夜静春山空,忽然“月出惊山鸟”,一下子惊醒了空灵世界,春涧之中,清脆的鸟鸣响起,嘹嘹呖呖,此起彼落。空山究竟是空,还是不空,人究竟寂寞,还是不寂寞,都说不清的,也无需说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体会“春山之笑”,是在山石之间,林木之上,积雪初融,骄阳初蒸,山峦之间浮动着轻淡融怡的云烟之气,乍合乍离,或聚或散,飘摇缭绕于丛林溪谷之间;大地复苏,草木发枝,芽叶初生,在温煦的春阳里,万物带着一个季节所有的生命潜能,在向外显露、绽开、舒展、变化……只有将身心沉浸到春山的氛围里,不让内心闭塞,才能为其中的氛围所感染,才能领略到,春山笑得那么甜,那么深,那么清脆而圆转:万物勃发,遍山染翠,烟融雨滋,春水潺湲,看那溪水流在山涧,如一串一串的珠玉,大珠小珠,闪着光亮,迸出天真,不就是一朵朵的笑,在春天的贝齿间闪光吗?

本正是踏春时节,可是,在这个非有必要不离市的春天,我困于斗室,不能远足。在那重重远山深处,只有“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无人读书松底听潺潺,无人坐石看山拾落花。远远的春山,伴着天际轻逸的蓝。草木蔓发,春云出岫,春山在春深处等着我们,白白地,又空等了一个春天。

暮云漫过远山,弦月弯弯,春山深处的溪水涨了几番。今夜,春山又下了一场春雨,春雨过后,春花盛开,春花一动,整个山间将是何等明媚的春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而困在斗室中的我,只有远眺春山,写下这些文字,与你分享一滴雨的坠落,一朵花的绽放,以及一个灵魂的明暗与渴盼。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