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之:《红楼梦》第七回各版本共同存在的文字脱落问题

2024-04-23 11:02:24

《红楼梦》第七回的内容整体来说比较精彩,但遗憾的是,这一回从回目到文本的具体内容,各版本之间皆存在较多的出入。尤其是己卯本和庚辰本文字,改动尤多。

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校勘本,这一回内容与曹雪芹原笔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如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人文社本《红楼梦》。

幸运的是,这一回有甲戌本可供参考,尚不至于偏差太大。

最近,本人重读这一回,其中有几处文字,感觉包括甲戌本在内的所有版本皆存在内在文理不谐和逻辑不连贯的问题,疑似存在文字脱落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这几处疑似存在问题的文字。

迎春的丫头司棋与探春的丫鬟待书二人正掀帘出来,手里都捧着茶盘茶钟,周瑞家的便知他姊妹在一处坐着,遂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原故。他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原本误为“谢道”),命丫鬟们收了。

周瑞家的答应了,因说:“四姑娘不在房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见甲戌本《石头记》第七回文字)

这段引文,各版本文字虽有一定的细微出入,但基本内容和意思是相同的。其中,“周瑞家的答应了”这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非常突兀。疑似存在文字脱落。

“答应”一词虽然是多义词,但每个含义用在此处皆不贴切。其实,该词是书中常用词,书中最常用的含义就是“同意、应允”的意思。

邢夫人向他两个(指贾环和贾兰)道:“你们回去,各人替我问你们各人的母亲好。你们姑娘、姐姐、妹妹都在这里呢,闹的我头晕,今儿不留你们吃饭了。”贾环等答应着,便出来回家去了。(第24回)

那几个媳妇子都悄悄的坐了一回,向袭人说:“等二爷醒了,你替我们说吧。”袭人答应了,送他们出去。(第34回)

王夫人方向一张小杌子上坐下,便吩咐凤姐儿道:“老太太的饭在这里放,了东西来。”凤姐儿答应出去,便令人去贾母那边告诉。(第35回)

王夫人听了,又想一想,道:“也罢,这个分例只管关了来,不用补人,就把这一两银子给他妹妹玉钏儿罢。他姐姐服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剩下他妹妹跟着我,吃个双分子也不为过逾了。”凤姐答应着,回头找玉钏儿。(第36回)

一时,(史湘云)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宝玉连连答应了。(第36回)

其实,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仔细研读这些例子,我们就能推测出:“周瑞家的答应了”这句话之前,应该脱落了一句话,这句话的基本内容应该是迎春和探春交代周瑞家的去作某一件事,然后周瑞家的答应了。

本人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初步认为这句脱落的话大体内容为:“又请周瑞家的代为道谢。”理由如下:

第一,迎春和探春收到的宫花,是薛姨妈赠送的,周瑞家的只是跑腿的,从礼节看,除了要对周瑞家的说辛苦之外,更需要向薛姨妈道谢。

这是书中的常见礼节,如在第37回中,袭人派宋妈妈给史湘云送去鲜果和糕点,宋妈妈回来后也转达了史湘云对宝玉和袭人的感谢。

第二,在周瑞家的给凤姐和林黛玉送花的时候,二人都有类似的话语。

在周瑞家的给凤姐送花的时候,平儿嘱咐周瑞家的回去道谢。我们看看书中文字:

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半刻功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来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

在周瑞家的给林黛玉送花的时候,林黛玉也对周瑞家的说了“替我道谢”这样的话。一起看看:

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黛玉的话中,“替我道谢罢”这一句,在甲戌本以外的其它版本中皆无。

缺失这一句后,黛玉与周瑞家的二人的人物形象就刚好反过来了,对人物形象有着颠覆性破坏。

在前不久发表的《我们是不是读了一个假的林黛玉》一文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分析,此处就不在重复了。

凤姐儿道:“既这么着,何不请进这秦小爷来,我也瞧瞧,难道我就见不得他不成?”尤氏笑道:“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惯了的,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凤姐笑道:“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这小孩子笑话我不成?”(见甲戌本《石头记》第七回文字)

其中,“还被人笑话死了呢”这句,若作“还不被人笑话死了呢”,会更好。虽然我们也勉强能知道“还被人笑话死了呢”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但这句话本身是不太符合通常表达习惯的,读起来也别别扭扭的。而“还不被人笑话死了呢”这样的表述方式,在不改变基本含义的情况下,则自然得多,顺口得多。

如果我们时常阅读脂本手抄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各手抄本中一个高频率出问题的字就是这个“不”字,经常是这个版本有而那个版本无,或者该有的时候都缺,常常搞得人无所适从。

“不”这个字本身也很神奇,有时候是表示否定的含义,这是有“不”和无“不”则含义刚好相反;有时候,“不”仅仅表示加重语气,有“不”和无“不”在基本含义上无实质性区别,只是语气程度不同而已,或者语言习惯不同而已。

所以,在校勘“不”字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两点:第一,要结合上下文的文理和逻辑,准确把握句子的确切含义,不能解读反了;第二,要把握句子的语气和用语习惯。

为什么本文认为“还被人笑话死了呢”不如“还不被人笑话死了呢”好呢?不是说两者含义有实质性区别,而是前者似乎不太符合这个句式中的用语习惯,不是真实的语言。

举个例子一起感受一下。比如我们说这样一句话,“没有时间了,还不赶紧起床呢”,这句话意思是清楚的,就是说要赶紧起床的意思。这是一个否定句式,如果将其替换成相同意思的肯定句式,那是不是仅仅把“不”字去掉就行了呢?显然不行。

如果只是去掉“不”字,这句话就变成“没时间了,还赶紧起床呢”,这显然不是我们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更好的表达方式是“没时间了,赶紧起床吧”。

当然,中国地域辽阔,又有了一定的时间间隔,语言的问题本身就很复杂。上述意见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完全有可能是我的认知太狭隘了。

关于“还被人笑话死了呢”这句,脂本上存在异文,甲辰本上这句话作“还被你笑话死了呢”。甲辰本上这句话含义刚好表达反了:原本是尤氏调侃王熙凤,说王熙凤会被秦钟笑话,而甲辰本上变成了尤氏担心王熙凤笑话秦钟。

我们知道,程高本的底本与甲辰本是近支同源的,此处文字,程甲本的文字大体与甲辰本相同,作“倒要被你笑话死了呢”,也是属于张冠李戴。所以,我个人一直是不主张初读者阅读程高本的。

宝玉秦钟二人随便起坐说话,那宝玉只一见秦钟,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儒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美酒羊羔也只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见甲戌本《石头记》第七回)

引文中的“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八个字,如果作为一句完整的话理解,则应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合句的上句,接下的一句话应该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话。

而“可知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美酒羊羔也只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却是一句结论性的话,显然无法与“我虽如此比他尊贵”组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合句。

目前本人见到的校勘本,如人文社本、蔡义江先生校本、郑庆山先生校本、邓遂夫先生校本等,皆把“我虽如此比他尊贵”断为一句话。如此断句是有问题的。

“我虽如此比他富贵”这几个字,各版本也有异文,如俄藏本和杨藏本上都作“若既如此比他尊贵”,不知所云,周汝昌先生校本从之;甲辰本和程甲本作“我虽比他尊贵”。

程乙本对整句话进行了改造,改作:“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程乙本把这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完整的改造了出来,至少内在逻辑通顺了。

程高本的两个本子中,程甲本大体保存了甲辰系的面貌,也继承了诸多问题;程乙本改动较大,意识到并试图解决程甲本中的很多不和谐的文字问题。

与程甲本相比,程乙本更能代表了程伟元和高鹗真实的文学鉴赏和校勘水平。程乙本对这句话的改造,是其对完善《红楼梦》文本的一个贡献。但程乙本此处文字毕竟是改笔,并非曹雪芹文字原貌。

对于“我虽如此比他尊贵”这处文字,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将其断为两句,即“我虽如此,比他尊贵”。这样就在这八字之中,形成一个转折复句。“我虽如此”指的是宝玉与秦钟相比,自惭形秽,成“泥猪癞狗”了。

第二种方案,是增补一个“反”或者“却”字,作:“我虽如此,反(却)比他尊贵。”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方案。第二种方案,句式更完整,含义更清晰,表达更流畅。因此,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原文中脱落了一个“反”或者“却”一类的字。

关于第七回文本,除了上述三处疑似各版本共同存在的文字脱落问题外,还有一处文字,疑似各版本皆存在顺序颠倒问题,本文也顺带着将其写出来,供读者朋友一起参详。

我因上年业师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且温习着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亦可。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见甲戌本《石头记》第七回)

一是贾母担心,二是自己生病了一阵子。但是,这个句子逻辑似乎有些问题:“一则”是贾母说的,“二则”则不是贾母说的。各版本皆如此。本人推断,最初的底本或许把“一则因家祖母说”误抄写成“家祖母因说一则”。

建议调整为:“一则因家祖母说,家学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

《红楼梦》文本研究是有高度危险性的,从古至今,我们每每能发现很多以为是文本错了最后却是自己理解错了的案例。《红楼梦》很多版本异文也就是这样形成的。我想本人也不例外。

但这不应妨碍我们应该大胆对文本进行开拓性研究,原因有二:第一,读书主要是为了自己获得正确的认知,如果自己的观点被人纠正,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比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好很多;第二,万一有那么一二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点点贡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