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五万里风雨,不过心间净土一隅

2022-08-09 14:22:04


今天是3月27日,一切看起来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公元664年农历二月初五,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却沉浸在一片悲痛中,方圆数百里的一百多万人放下手中的工作汇聚到长安街道两边,却没有喧哗吵闹,人们安静而肃穆,只不过人群中夹杂着几声低沉的呜咽,因为人们在永远地送别一个人。


在古代的中国,有谁的离去值得被这样对待?有谁担得起这样的对待?


公元664年,是唐高宗麟德元年,这是这位被他的妻子掩盖了所有光辉的皇帝拥有的第四个年号,他即位的第十五年,彼时的他正值壮年,虽然已经开始时常头晕目眩,但此时还算康健,除了这位大唐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还有谁能够让举国哀悼?


这个人不是皇帝,也不是什么王公贵族,他只是一个和尚。


人们看着送葬的车队从长安城宽阔的大街缓缓而过,昔日歌舞繁华的长安罕见地一片静谧,朦胧的阴雨在长安的天空久久不散,看着端坐在灵车上仿佛只是在冥想的他,人们心里除了悲伤就只有遗憾。


因为即使在这个伟大强盛的国度,在那个自信包容名家辈出的时代,甚至对整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来说,他依然是无与伦比的瑰宝。他去世时,唐高宗写道: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尤昏,灯炬斯掩。


他名叫玄奘,他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了我国著名的神怪小说,至今已是家喻户晓,但是对于历史上真实的他,中国人的脑海里总是模糊不清的。



可是在我看来,他的一生远比吴承恩小说里幻想的神怪故事更加波澜壮阔、曲折动人。


他出生在公元7世纪初的洛阳,出生在一个累有名望的但业已衰落的官宦家庭,童年的无忧无虑并没有持续多久,时代很快就进入了隋唐的乱世,他在父母去世后早早踏入佛门,但这个变故反而成就了他,寺院的生活反而让他如鱼得水。


在他渐渐年长学习佛法的同时,隋唐的乱世也渐渐落下帷幕,大唐建立时,他离开了洛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求学生涯。七年的游学中,他孤身一人,遍访高僧大德,孜孜研究典籍,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佛学知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虽然传入已六百余年,但是典籍却层次不齐,前人对典籍的翻译不但并不齐全,而且多有错漏甚至互相矛盾,这对苦苦寻觅佛法本源,试图究尽生命真谛的玄奘来说是痛苦的,几经思索,他决定去佛陀的故乡求法。



然而现实与小说中皇帝亲自欢送举国支持不同,甚至有着来自官方的意想不到的阻挠。那时的大唐刚刚建立不久,帝国的安全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人在北方虎视眈眈,而就在他准备出发的那一年,大军压境抵达长安郊区,帝国危在旦夕,虽然唐太宗单骑会晤可汗勉强劝退了大军,但形势依然严峻。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百姓外出,以积攒力量对付。


眼看西行无望,但是第二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霜灾造成了一场饥荒,为了应对饥荒,官方允许百姓外出长安,趁着这个机会,玄奘终于离开了长安。这一年是公元628年,是唐太宗统治大唐的第二年,这年玄奘二十七岁,他从此开始了他19年的西行。



那并不是一场我们想象中的充满荣耀的旅程,它从一开始就是凄凉的,尽管玄奘法师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和求得佛法的坚定决心,但是那是一条注定孤独而艰难的旅程,前方不但有杳无边际的漫漫长路,有传说中吃人埋骨的戈壁沙漠,还有来去如风的西域盗匪,还有彪悍粗野的骑兵。更何况那时的玄奘是以帝国逃民的身份开始旅程的,更令人绝望的是,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到达心目中的圣地。


那是一段即使在一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不可思议的旅程,玄奘孤身一人,偷越过大唐严密封锁下的凉州城,进入在战争硝烟中的瓜州城,偷渡赫赫有名的玉门关,在大漠戈壁九死一生、几近渴死,又遭遇了肆虐西域的沙漠土匪、险些丧命。



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在那个遥远的岁月,在那般艰难的困境,在那种贫乏的年代,在那样荒凉的西域,玄奘法师究尽如何度过西行路上的每一天,他是否有过怀疑,他也是否茫然无措。


在行过西域小国高昌后,因以绝食坚决推辞高昌国王让他留下来的请求,他受到了高昌国王的尊敬与礼遇,高昌国王称他为“王弟”,并且举高昌一国之力助他西行,并派兵护卫。在此后的路上,虽然有过过雪山时随行人员损失一半的悲剧,但经历过来无数磨难的玄奘法师渐渐取得了内心的安宁,随后的路程中他一路化险为夷,有如神助,即使在面对不支持他去往印度的西可汗时,也依然能够受到保护,到撒马尔罕时,甚至能够在一夜之间让对不友好的撒马尔罕国王改信。



历经艰难,玄奘最终抵达了佛国天竺,但此时的印度,佛法早已没落,他最终在游历了佛陀的故乡后,到了当时最高学府那烂陀。玄奘在那烂陀学习五年,跟随年已过百的戒贤法师学习,通晓三藏,备受优待与器重,甚至在最后受到戒日王的尊敬。


玄奘最终在印度停留了整整十四年之久,他不仅学习了高深的佛法,而且记录了西域印度的风土人情,写下了十二卷本的《大唐西域记》,这些最终都成为了重要的史料,被后世看做稀世奇书。



公元645年,阔别大唐十九年之久的玄奘最终回到大唐的都城长安,他行程五万里,历经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如今,终于回到了原点。与离去的时寥落不同,长安已是繁华的大都会,人们争相观看这位经历传奇的僧人,大唐宰相亲自主持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而他带回的是任何人也想不到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六百五十七部、一百五十粒佛舍利、七尊珍贵的佛像,更重要的是,这些瑰宝代表的思想将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到长安的玄奘,并没有甘于荣耀,也没有接受皇帝的希望还俗为官,对他来说,佛法比这些更加重要。与皇帝会晤取得支持之后,玄奘马上投入了的翻译当中,在人生的后半段,接下来的整整十九年,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花在翻译上,每天睡眠不超过四小时。


公元664年正月,六十多岁的玄奘最终在翻译完《大般若经》后,终于停下了十九年的翻译事业。十九年里,他一共翻译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公元664年的今天,一代高僧玄奘在长安城外的玉华寺逝世,他出生在隋唐的乱世中,等到天下安定,他却不顾大唐禁令西行求法,经历大漠戈壁、高山冰川、茫茫草原,最终到达印度,求得佛法回到故乡长安。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又潇洒恣意,经历人世劫灭,获取了内心的安宁,最终了无遗憾。


今天,面对玄奘法师这样伟大的人物,我们理应心存感激,并且抱着最诚挚的敬意永远缅怀。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