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上帝,但只有三分钟……

2022-08-18 15:05:33

扒手 Pickpocket (1959)



文 | Yogen(上海)

编 | 岛。(上海)



布列松所有电影作品中最让人惊艳的开场,可能来自《扒手》。


一只手、一页纸、一支笔,还有旁白配音,共同组成了简洁的镜头,相机的视角从肩头倾斜而下,,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刻苦上进的扒手。


这样的开场甚至给人一种错觉:


,他邀请我们一起见证事件的发生,同时通过叙述来减轻自己的犯罪负担。


,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观众,也是帮凶。


布列松的《扒手》完成于1959年,在法国新浪潮的实践中,布列松把不同文化糅合,以新的表现方式重新锻造于电影之中。



电影改编自陀斯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这是旧欧洲的文学文化;通过加缪的存在主义和哲学上的无端行为,展示了法国新文化;通过弗兰克·鲍沙其(Frank Borzage,美国导演)的精神符号,融合了好莱坞文化。


当然,电影也把布列松的个性、偏好、技巧全部展现了。

罪与罚


在《死囚越狱》的开头,有一段布列松手写的笔记:


“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依其原样拍摄,不加修饰。”


这份笔记精准地表达了布列松独特而坚定的美学理念:


通过简洁的画面追求电影的纯洁性。除去所有的花里胡哨,所有过度的程式化。


这种电影制作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他对影像和声音的简约处理。


布列松隐瞒信息,专注于细节,创造一个不带感情的世界,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角色的行为上,因为是行为导致了破坏。

 



布列松期望与观众合作,去填满他暗指的空隙,他还拆去电影元素,让最纯真的本质露出来。


这种对观众会记住的信息和观众会抑制的情绪的隐瞒,经常在最终的时刻才被揭去。


布列松电影中的一切似乎都节省使用,他想要尽可能让观众看到的少一点,好让他的电影画面清晰,镜头集中在角色所专注的物品上,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



这在《扒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各种场合——跑马场、警察局、地铁站、火车上,,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的优美舞蹈,从一个地方(口袋或钱包)到另一个地方(手)的罪恶流动……



同样的镜头在《钱》中也出现过,这似乎暗示着在法国社会,金钱的重要性优先于人类,金钱决定人类的生命过程,减少甚至剥夺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



这是一个复杂但并非完全悲观的启示,因为布列松可能认为,人类行为具有偶然性,而警察、(例如犯罪活动)带来的损失。


尤其是当犯罪分子的精神、道德、感情到达最低点的时候,他们特别容易接受这种巧合的恩典,于是在无形之中,他们被指引向某种救赎。


(布列松相信上帝的恩典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力量。)



如果把电影视为对陀斯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改编,那么对于《扒手》的“解读”是最有可能的结果。


《罪与罚》富有象征意义,虽然布列松本人坚持自己


“对陀斯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没有任何兴趣”,


但他在电影叙事中对于某些方面的认同,显然受到《罪与罚》的影响。


《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左)

《死囚越狱》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1956)(右)


布列松偏爱让主角作为旁白配音,在之前的两部电影《乡村牧师日记》和《死囚越狱》中,都采用了主角配音的方式。


在《扒手》中,配音部分通常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没能让他停止犯罪。



布列松喜欢快速压缩时间。


,就此离开巴黎。


“写于米兰,在去英国之前,我去了罗马。我在伦敦待了两年,得到了不错的工作,但是由于玩牌输掉了积蓄,还有的钱浪费在女人身上,我最终落脚于巴黎,漂泊无依而且身无分文。”


30秒后,,离去的时光就这样在短时间内被讲述完了。布列松用这种方式表现生活的稍纵即逝。



天主教徒的右派喜欢称布列松为“无神论者”,然而布列松的作品却非常注重情感的消亡和宗教信仰的无力。


《扒手》像布列松的大多数电影一样,记录着现代世界中人性的终结,在这个贪婪的宇宙总不存在正义。


我们很乐意相信,这个看上去毫无希望的世界为“改变”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但是主角会把这种“改变”改造成什么呢?拥有信仰其实和犬儒主义没什么差别。


,只有他神经衰弱的想象力才能扩大到史诗般的规模。


诚然,,但是偷窃对于他来说有着特定的心理意义,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要。似乎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的偷窃行为才能让他心理上得到满足。



在电影中,社会比扒手本人更为罪恶,不是技术上、法律上,而是精神上。


这是布列松的讽刺,隐藏在明暗对比之中。在最不应该入狱的时间,。


电影的悲剧性更重要的在于,,甚至想要爱他的母亲,或者珍妮。


但他无法感知任何人任何事,也无法爱任何人,在他以偷窃为生时。


这就是,当你认为布列松的电影不可能更残酷的时候,结局往往让你吃惊。



1999年12月,布列松告别了人世间的所有哀乐沉浮。


彼时他在1959年的时候就已看到未来人类社会的孤独。,他以偷窃为生,他爱“指尖芭蕾”,却无法爱上任何人。

 

电影的开始,,好像是一种恶习,一种诱惑,一种罪恶;


电影的最后,,爱是一种神圣的干预,正因为如此,电视史学家兼评论家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说:


“布列松可能已经感觉到,,但这份救赎也如’小偷’一样,抓住了他。”

 


Reference:


1. Pickpocket: Robert Bresson: Hidden in Plain Sight, By Gary Indiana, 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400-pickpocket-robert-bresson-hidden-in-plain-sight

2. Pickpocket, http://sensesofcinema.com/2000/cteq/pickpocket/

3. PICKPOCKET (Robert Bresson, 1959), By Dennis Grunes, https://grunes.wordpress.com/2007/05/07/pickpocket-robert-bresson-1959/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高逼格迷影手账,火热预售中⬇️


点击查看关键词


每分钟120击至暗时刻伯德小姐

缭乱的曲至爱梵高第一夫人

帕丁顿熊2毕业生小丑回魂底特律

童女贞德脸庞,村庄奇门遁甲

浮云妖猫传你的名字。CMBYN

无爱可诉雷神3蓝色星球爱在三部曲

相爱相亲村戏审判嘉年华

欢乐时光狂兽正义联盟英雄本色

暴雪将至我单纯的兄弟大佛普拉斯

老兽大世界血观音

不成问题的问题寻梦环游记怪奇物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