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新白话版5

2022-04-14 16:21:41

点击“净土宗大德法语”关注我们


净土宗大德法语
公众号:jtzddfy
敦伦尽,闲邪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容人之过”


  [说明]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大意是检讨自己,不要攻击别人的错)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大意也是不责怪别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是要人检讨自己的过错罢了。检讨自己的过错,那么时时反省自己,就没有空闲责备别人了。


  人有“有心的过错”,有“无心的过错”。无心的过错容易原谅,有心的过错难以宽容。但学者有志宽容人,偏要从那有心的地方开始宽容,有心尚且能宽容,何况无心呢?事情到了一定没有可宽容的地方,而强要宽容,确实是难事啊,然而不可不强啊。强的方法是什么?一是原谅他无知。天下大概是庸人多罢了,却为什么要用圣贤的标准责怪他呢?是我不智啊。二是可怜他寿短。人在世间,就像白驹驰隙(成语形容时间极短),过一天就少一天,如囚犯上刑场,一步步接近死亡,却为什么对这种人不生怜悯?三是当作是我的药石。人有过错,自己不知道,现在见到不贤的人,才能警省自己,是我的老师了,敢与他较量?常作这样的想法,就能宽容了。


  所以没有宽容之前,心是常常浮躁的;宽容之后,气就自然平顺了。心浮躁荆棘就充满面前,即使虫蚁也能障碍道路。气平顺就没有城府,虽然是吴国越国(是敌对国家)都可以同船。再说不能宽容人,那就必定与他相互争斗,要求他没有过错而他的过错更多;如果能宽容人,就会使他自己惭愧,不要求他没有过错而他的过错就自然少了。所以古人说:“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看别人的错是打开恶的门,看自己的错是打开善的门)下附征事(一则)


  举不避仇


  帝君说:“先人的死(被周厉王流放),是出自南风成的陷害,满朝都知道。终身的仇恨,我不能忘。后来南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有才华而且贤良。韦师氏曾经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好学没有厌倦,对话得体,当今贵族子弟中是没有的。’天道难预料,想不到风成有这样的儿子。我当时虽然与南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听说他儿子的善行,心里常常羡慕欢喜。我升职大夫,保氏官员缺人,就推荐温叔,终于完善了那个职位。”


  [按]鲧虽然被杀死,禹(鲧的儿子)又继承。管叔、蔡叔(周公的哥哥弟弟)被杀,周公辅佐成王。帝君不因为父亲被害而使国家失掉良臣辅佐,贤士屈居低位,可算是善用他的孝了。我读《礼记》,有言说:“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后来读佛典,又有:“一切怨仇,皆不得报。”两个说法似乎相反,而实际上各有最深的道理了。我儒家是根据现世来说的,若是不报父仇就忘了亲情了,这是不共的心,所以是孝啊。佛知道过去未来的事,见到过去世的父母,是无量的;与父母有仇的,也是无量的;那父母中相互有仇的,也是无量的,不共戴天,难道能一个一个都报仇吗?又何况今日,多一个仇杀,只是白给父母增加一个怨家,所以看破幻化的俗缘,隐忍不报仇,也就是为什么孝啊。就如武王讨伐商纣,姜太公跟随出征,伯夷拦住马极力劝谏,两人难道不是水火不相容?然而孟子说:“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两人都是天下德高望重的人)没有随便评判优劣。儒家佛家不同的地方,处处这样看,那越读佛书,而儒理越精了。帝君要人们广行三教,正是这个道理啊。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说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都是帝君所做的阴骘(阴德)啊,不胜枚举,所以用“广行”二字概括。“阴骘”,《洪范》中蔡氏注解为“默定”,却与这句不切合,似乎应当作“阴德”来解。“苍穹”,是天啊,“苍”是说颜色,“穹”是说很高。,那所谓的“苍”,应当是青琉璃色;根据忉利天的形量来说,那所谓的“穹”,实际离地八万四千由旬。下附征事(二则)


  清河善政


  帝君说:“我脱离恶道后(遇佛之后),转生到赵国,成为张禹的儿子,名叫勋,长大后当上清河县令,宽公清明,不忍心欺负别人,对待下属如朋友,看待民众如家人。下属有失误的,指正他;懒散怠慢的,勉励他;鲁莽的,教诲他;诡诈的,驳斥他;争财物的,用理义平息他;争礼法的,用真情打动他;做贼的,原价赔偿;伤人的,当庭化解;初情可以怜悯的,还是宽容;本心可以饶恕的,还是释放。一定要到无话可说了,心意尽到了,才绳之于法。如果判罚不公正,容忍恶行,我是不允许的。为政五年,风调雨顺;没有虫灾疫病,百姓就有欢喜歌颂了。”


  [按]汉朝的良吏多了,有像帝君这样爱护人民,仁慈真诚的吗?考证史书,只见歪曲诋毁张禹的,而他后人的善政没有记载,那么史书,果然可以都信吗?


  雪山大仙


  帝君说:“我在周幽王朝,就因谏诤获罪(当时周幽王因为帝君的谏诤,赐帝君喝药酒而死),魂没有归处,在地宫闱中哭了三天。周幽王以为是妖,命令庭氏向着声音处射箭,我永远离开了王国,一心一意向西方去。经过岷山峨嵋山,背离了蜀地,飞越峰岭,遥望西边尽头一山,高广一百多里,山上积雪冰寒,不是尘俗境界啊(山在天竺国界,接近梵衍那国,唐朝玄奘法师曾经到过)。山神白辉说:‘这是雪山,昔日多宝如来,在这里修行,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这山,六年修道。那么多宝如来,却是贤劫以前的古佛,山神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佛的名号,随处不同。经上说:“一名号有无数佛,一佛有无数名号。”那么多宝如来,就应当是指释迦佛而言的),何不留下呢?’我同意了。不久,上帝有旨,封我为雪山大仙。”


  [按]帝君掌管科考名册,位列仙班,都是感通上天的事实,这是其一罢了。凡是经受天帝任用的,都是听命上天的啊,上天既然可以使他尊贵,也就可使他轻贱。唯独修行出世的人,或往生佛国净土,或暂时生到色界禅天,就来去自由不受天帝的约束。


  “人能如我存心”


  [说明]先要看明白“存心”二字,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须先认识心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讲存与不存,就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在哪里。人心道心的辨别,是我儒家千古以来,圣圣相传的真命脉啊。道的大源出自天,不过是依稀仿佛的话,并不是孔子颜回道脉的宗旨。而世间儒家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家以心为本,我儒家以天本的说法,破坏自己的心学渊源,却把镇家之宝让给佛家,太令人叹息了。那无知小子,竟然有跟随附和的了。怎么才能有大圣贤,起来纠正错谬呢?圣贤学问,不过要人放心。但心既然放了,谁再要求呢?一放一求,似乎有两种心;若无两种心,说什么求放?这里应当反复研究,不可草率。


  我儒家论心,到了虚灵不昧,具足众理、应对万事的说法,精纯极了。但这个意思原本出自《华严经》、《楞严经》等解说,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来没这话,朱子开发,不能不说是有功于儒家了。晦庵(朱熹)十八岁,跟随刘屏山学习,刘认为朱必有心科举事业,检查他的书箱中,只有大慧禅师语录一册(见《尚直编》及《金汤编》)。常常同吕东莱、张南轩去见各方禅老,与道谦禅师最熟悉,屡有警句(谦师逝后,晦庵有祭文,载《宏教集》)。所以《大学》、《中庸》的集注中,论到心性,略有接近禅的。晚年住在小竹轩中,常念诵,有《斋居诵经诗》。说晦庵完全不知佛典,就错了。(鲁国国君与孔子交谈很和谐,孔子称赞。鲁公说:“这不是我的话啊,我听老师讲的啊。”孔子说:“君子行道,直心就是道。”那么爱护晦庵的人,就不必为晦庵隐讳啊)。


  论心


  心不在内


  愚人都以为心在体内,只因误认五脏六腑的心,就是虚灵的实体罢了,不知一个是有形的心,随着躯壳有生死;一个是无形的心,不随着躯壳有生死。有形的心在体内,无形的心不在体内。若说同是一个东西,那尧舜与桀纣的心,天差地别啊,怎么会同犯心痛的病,一般的诊断,一般的治疗呢?那么服药的心与善恶的心,分明是两个东西了。


  心不在外


  有人以为有形的就不是心,必定要能知能见才是心,但知道见道的东西,都在外面,足以证明能知能见的心,也在外面了。曾经试着闭上眼睛反观自己,只能见对面的形体,不能见到自己眉根、眼底、面皮里面。譬如身在室外,所以只能见到室外的墙壁窗户,不能从窗户中隐隐窥见面面了。回答:“不对,知苦知痛的,也是你的心啊。他人吃黄连,你不知道苦;蚊虫叮咬你的皮肤,你就喊痛,怎么能说心在外面呢?”


  心不在中间


  有人以为心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一定是有出有入,在中间了。回答:“不对。若有出入,就不是中间;一定在中间,应当没有出入,况且你说什么是中间呢?如果在皮内,依然是内;如果在皮外,依然是外。再找中间,不过是肉里边的油腻污垢罢了,哪里是你的心呢?”


  心非有在有不在


  有人说心不在了,那就看不见,听不到,吃东西没有味道;如果能看见,能听到,吃东西有味道,这就是心在了。那么心本来有在有不在吗?回答:“这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啊,不是心啊。并且假如美女在面前,便生起爱恋的污染,这是因为眼与外物相对而成为眼识啊;说着酸梅,口水自然生起,这是因舌与味道相感而成为舌识啊;登高看下面,两腿发抖,这是因身与触觉相迫而成身识啊。认为是虚灵不昧的本体,那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说得就是这个错谬了。


  心含太虚


  《楞严经》中,佛告阿难说:“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大意是十方虚空也没有心大,就像一片云点缀在天空里)佛与阿难七处征心,七问七答,完全破除那些妄见,而后渐渐显出妙明真心,使阿难大悟心的空寂寥廓,可算是深切显明啊。


  [按]“心”字已经含糊,那“存”字也欠准确。如果一定要说,将错就错,就用“未尝虐民”以及“救人之难”等,表达帝君的存心,景仰而效法,可以啊。


  “天必锡汝以福”


  [说明]上句“如我存心”是因;这句“锡汝以福”是果。“必”字,就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丝毫没有差错。不是像穷书呆所谓的“上古天心可问,乱世天心不可问”(大意是上古有天道,乱世没有天道)的说法啊。


  “天”字,有的是就形体说的;有的是就主宰说的。就主宰来说,那所谓的天,就是皇皇上帝啊。后来的儒家避讳说上帝,就用“理”字代替,这样说也未必不对。但世间人说上帝时,还有畏惧之心,若只说一个“理”字,谁人畏惧?就如密室中,有一美女在里面,进入那密室的人,淫心猛然发起,忽然有人说:“室中已供有玉皇圣像,那女子正在烧香。”这时虽是极恶的人,也会警惕知道害怕,未必就敢在玉皇像前,肆无忌惮啊;若是只告诉他说:“你的行为,完全不是理上应该的。违反了理,就得罪了名教,不可以成为君子。”试问这个人,正当奋然勃然的时候,果真能听从而顿时息止吗?所以知道“天”字就主宰来说,完全能劝化学者,对儒教有功。若只是就理来说,不过白白开启了天下没有忌惮的门,不可以作为教导啊(人人知道畏惧,便是治理天下的机缘;人人没有忌惮,便是坏乱天下的机缘)何况世间万事万物,哪里不可以说到理,天固然就是理,性也就是理,天命可以是性,竟然理命可以是理,想起来,不觉好笑。


  象山先生(陆九渊)六岁时,忽然问天地哪里是边际?反复思索,整夜不眠。如今的白发老人,天天在苍天下,始终不知头顶上的天是什么,那么也就是能活动有血气的一类东西而已。伊川先生(程颐)访问邵康节(北宋易学家),指面前的餐桌说:“这桌子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哪里?”康节积极与他谈论天地万物的道理,以及六合(天地及四方)以外的事。伊川惊叹说:“我生平只有见到周敦颐谈论到这些。”(见《圣学宗传》)可叹!谁说古时的大儒,一定不探究天上天下的事呢?朝生暮死的小虫虽然不知晦朔(一天)是什么,夏生秋死的蟪蛄(蝉)虽然不知春秋是什么,而晦朔与春秋,又到底什么时候废过呢?那么三界内,实际有二十八层天,怎么能不自然附在周敦颐、邵康节谈论的后面,找到伊川那样的人,然后告诉他呢?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希望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印光祖师、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

定弘法师、黄念祖、戒除邪淫

通过这些关键词可在主页回复,查看更多相关开示!


请搜索本平台总目录,也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检索。

以下是近期读者阅读或转发最多文章:


【139期】印光祖师:诸三昧中.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文钞001)

【138期】黄念祖老居士:在无常的轮回里找到回家的路

【137期】黄念祖:念佛法门,你全部的修持都在你的本性

【136期】刘素云:怎么样检验你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

【135期】:这样念佛,你会进入一片光明清净中,有无比的感应

【134期】印光大师:念佛人身体不好得重病了,怎么办?

【133期】【戒杀放生】疾病缠身,工作不顺,有两个最快的解决办法!

【132期】阴气最重的地方在哪里?

【131期】圆瑛大师:念佛可报四恩

【130期】佛门耆宿 一代高僧上梦下参长老于五台山真容寺安详舍报

【129期】印光大师:对老年学佛者的开示

【128期】莲池大师:这三种人念佛不能往生,有你吗?

【127期】,共54集,超震撼!

【126期】如何代父母念佛诵经消业障?

【125期】两位留下全身舍利的念佛人

【123期】印光大师:凡修行人,当在自己家中修、一心念佛

【122期】念佛方能消旧业(孝子念佛声达三界!)

【121期】李炳南:怎样念佛?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简单实用)

【120期】37岁女子身患七八种癌症,最终靠念佛、拜佛神奇痊愈

【119期】黄念祖居士谈“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118期】宣化上人:想要得度,必需念佛

【117期】持续放生之人,能得无限福报

【116期】定弘法师:阿弥陀佛慈光加佑,平常念佛多下功夫,临终时候受苦越少!

【115期】27位中国历史名人谈

【114期】故事:忍辱,谁饶恕谁

【113期】故事:傻子与阿弥陀佛【113期】

【112期】印光大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口说往生,心恋尘境

【111期】定弘法师:想想这些经文,马上就不苦了,马上就快乐了

【110期】好色邪淫之人,这十件事,没有一件能如你的愿!


直接点击标题查看某一篇开示


若本文对您的内心有所触动,恳请随喜转发,

这样可以让更多人受益,

可能很多人会因为您而改变!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请在主页历史消息中查看!

净宗大德法语微信公众号 jtzddfy


欢迎各位莲友投稿,发表自己的真实修行经过及感受,让更多的众生受益!

投稿邮箱:gw0506@163.com


             戳戳大拇指随喜文章发布之功德!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