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五)复习资料

2022-02-27 10:27:09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清初遗民诗人: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入仕诗人较多表现伤感情怀,使诗歌呈现慷慨苍凉、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诗歌服务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白居易新乐府诗歌风格)和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


主宰清初诗坛的是入清后入仕的诗人钱谦益(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从他开始)、吴伟业(宗唐派开先者)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为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吴伟业有一代诗史之誉,诗歌多五言七言古体,尤长七言歌行,有梅村体之称,叙事方面受白居易新乐府影响,用事和辞藻方面接近李商隐,形成沉郁苍凉、气势磅礴、语言华丽、律度严整的特色。(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神韵说: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赵执信:诗当指事切情,不宜作虚无缥缈语,力主把诗人的喜怒哀乐在诗中宣泄出来)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和以厉鹗、翁方纲为代表的宗法宋诗派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格调说:,;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应当有自己的文学)。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著有《小仓山房诗诗文集、随园诗话、新齐谐》)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郑燮:主张诗人要自树旗帜,直抒血性,认为诗歌要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写英杰之风猷,推崇杜甫、白居易,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向的情怀。


赵翼:论诗强调发展、进化,主张诗应创新,认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新鲜,反对摹拟古人,诗多自出机杼,发前人所未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讲格调和宗法,不雕饰字句,明白晓畅,随意书写,给人以清新明畅的感觉。


(黄景仁《别老母》: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第二章 清代词


阳羡派: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陈鹗等,相互唱和编辑《今词苑、瑶华集》。陈维崧词作1600余首古今之最,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长短调词并用。


浙西派: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刘庄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纳兰性德:词风感伤幽婉而又抒胸臆,与李煜相近,善于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长相思-山一程: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纠正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的粗率、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长于工巧而短于挚情的偏颇,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常州派: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清初散文家分两派:一派以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学人之文);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清初三大家),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放诞和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文人之文)。


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主张文章应言之有物,反对空无一物的文章;,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过于强调文章的现实作用,忽略了文学色彩。黄宗羲政论集《明夷待访录》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文风宏伟浑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色彩。


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文章要有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强调文章要有实际内容,反对空洞无物,法的最高典范是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归有光,以韩愈、欧阳修为最,义法的目的是将道统和文统融为一体,,与清代质实尚朴的社会思潮较吻合,在整个清代产生了极大影响。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论见于《论文偶记》,探讨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文章比较重视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登泰山记)。(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阳湖派:嘉庆年间,恽敬和张惠言对桐城派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所以被称为阳湖派。散文理论与桐城派相异之处:一是在桐城派规定的取法六经语孟和唐宋八家之外,同时兼取子史百家;二是把骈文的笔法引入古文,使散文也具备骈文博雅工丽的特点。


陈维崧对清初骈文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骈文气势雄伟、情藻丰富,为清代骈文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汪中骈文:效法齐梁,却能将满腔热血注入其中,不但意度雍容、流丽生动,而且情致婉转、生动感人。《狐父之盗颂》对义不食盗者之食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对文人独立人格丧失的强烈愤懑和对个体价值的热切向往。从文学发展的眼光看,汪中的骈文风格与当时的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而动,难能可贵。


第四章 清代小说


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取代诗歌散文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1)小说观念不断更新:清代文学思潮呈内敛和重实的趋势,在小说观念上也得到了印证,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要求。


(2)小说题材类型不断扩大:清代白话与文言小说争奇斗艳,创作数量居历代之首,各种题材、体裁类型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3)小说编创方式不断成熟:清代小说多是文人独创,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增强。


英雄传奇小说:主要对明代《水浒传》一类小说的续写,较为出色的是陈忱《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相反立场尊王灭寇)


历史演义小说:《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


公案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龙图公案》,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开始《施公案》


世情小说:明代以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发展到清代,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才子佳人小说用意主张用封建礼教克服个人欲望,有的继承艺术精神,通过家庭琐事来反映社会面貌,寄托人生理想。


才子佳人小说: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主要有《玉娇梨》(又称双美奇缘)、《平山冷燕》(鲁迅讥讽为乡曲学究之为)、《好逑传》(鲁迅称文辞较佳,歌德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比他们更纯洁)


家庭生活小说:《醒世姻缘传》(徐志摩认为此书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写生,胡适认为是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林兰香》(从《金》至《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歧路灯》(李海观,河南方言)


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抗鼎之作,刘璋《斩鬼传》(使人知所畏而为善,标志讽刺小说确立),张南庄《何典》(吴语方言)


才学小说:李汝珍《镜花缘》审美风格:作者将唐敖父女从传统的山林隐逸变化为海外游历和猎异追奇,注入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一反红楼梦悲剧风格,以充满赞美和向往的心态和风趣幽默笔调,写出遭受不幸后的众花神重新聚会时的欢乐和达观,对古代神话传说赋予上有时代精神的点化和诠释,为读者描绘出令人向往的崭新境界。


明清文言短篇小说


(1)剪灯系列:瞿佑《剪灯新话》、李桢《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


(2)艳情系列:陶辅《花影集》、邱睿《钟情丽集》、卢文表《情春雅集》、王世贞《艳异编》、吴敬圻《国色天香》、吴大震《广艳异编》


(3)聊斋系列: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闲话》、王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宣鼎《夜寸秋灯录》


(4)阅微系列(袁枚《新齐谐》)、世说系列、虞初系列(汉书开始)


清代拟话本小说:薇园主人《清夜钟》写李自成起义事,、豆棚下轮流讲故事,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成就最大的当推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


李渔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创新,他主张将戏曲艺术的创作手法运用于小说创作,因此将其小说取名为无声戏,其中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用戏曲创作上脱窠臼的观点进行小说创作,尽量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吸引读者,故而小说显得新奇异常,引人入胜;二是本着戏曲创作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原则,将小说情节结构编织得简洁清晰、细密严谨。


鼓 词: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从明代开始出现,到清初在北方各地普遍流行;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流行于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称为三弦书。形式上散韵相间,唱词多十言。最早鼓词文本《大唐秦王词话》


弹 词: 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明代中叶出现,至清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


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土音”(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玉晴蜓、珍珠塔、义妖传、三笑姻缘》。


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说唱文学,由旗籍子弟戍边编唱词曲传入北京,乾隆初部分八旗子弟以此为基调,参照当时民间鼓词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角鼓击节,正式称为子弟书。东韵曲调粗犷(韩小窗),西韵柔缓曲折(罗松窗)。


清代民歌:数量众多、范围广大、形式发展(篇幅、对唱),重要总集《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音


第五章《聊斋志异》


1、试述《聊斋》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 (鲁迅: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


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一见钟情”的框框,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2、简述《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是: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环境描写。唐传奇中的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去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对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第六章 《儒林外史》


1、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2、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1)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它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题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第七章 《红楼梦》


嘉庆、道光年间形成红学,1904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用西方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研究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和专书,五四以前(评点派、索隐派)称为旧红学,五四后(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称为新红学。


1、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无耻已经到了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2、为何说《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鲁迅曾对《红》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总结道:“自有《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集大成而化之,翻新再造,在小说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巅峰的状态。


(1)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到《》为止,中国小说完成了从传奇,神怪题材向写实题材的过渡,《红》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就在于认真总结了《金》和后来猥亵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失误教训,提出了超越男女描写的“意淫”说和超越才子佳人公式化描写的“情理”说,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


(2)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完成了小说人物从类型化逐渐向性格化人物的过渡,但《金》的产物只是注意到避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红》则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


(3)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论是情节场面的进展,还是人物性格交待,《红》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地方式,将这一任务交给书中人物去完成,借用人物地眼和口来描述环境,交待背景和介绍人物。


(4)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红》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它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从以上诸多方面可以看出《红》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第八章  清代戏剧


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上承续明代,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由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昆剧在清初成为最大的剧种,到十九世纪前期分化,地方戏迅速成长。戏剧作家作品十分可观,但艺术质量每况愈下,乾隆后戏剧艺术出现雅与俗两极分化倾向。


明初戏剧创作有三种流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继三派之后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并代表清初感伤审美思潮重要实绩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明末清初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与科举无缘;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题材内容上关注现实,;在作品形式上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李玉最为著名的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朱素臣《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据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和醒世恒言改编。


李渔戏剧理论: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专论戏曲创作,演习部专论戏曲表演,对戏剧创作和表演都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主张,他认为戏剧艺术是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他所说的结构是指全剧的构思布局,把这个戏剧自身关键问题放在首位,表明他对前人曲论注重音律文辞偏向进行了重大修正。


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在词曲部第一部分,他提出要立主脑—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钱线—情节紧密、前后照应;


在剧本语言方面,他注意将适应场上演出作为首要任务,他提出贵浅显—曲词要通俗浅近,重机趣—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要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


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又谈到昆剧如何培养演员和进行演出,并涉及到导演艺术,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地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李渔强调剧本创作要适用场上演出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戏曲为市民阶层服务的娱乐消遣功能,剧本充满了喜剧色彩。(《比目鱼》采用戏中套戏的情节,《奈何天》变生旦团圆为丑旦团圆)


清代中期戏剧衰落:(1)戏曲内容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宠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2)戏曲艺术本身规律被忽视,很多戏曲作家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3)以剧本创作为主体的戏剧活动被搬演前代剧目的舞台演出活动取代,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4)花部各地方戏的蓬勃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曲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代表人物:唐英、方成培、蒋士铨、杨潮观,蒋士铨《冬青树》写文天祥、谢枋得忠义殉国故事,将诗歌意境运用于戏曲意境,以白居易《琵琶行》为题材的《四弦秋-秋梦》一出,具有感伤色彩的诗词名句融入唱词中)


第九章 《长生殿》


洪升剧本只留传奇《长生殿》和《四婵娟》,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先河。《长生殿》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从爱情角度热情地歌颂和赞美了李杨生死不渝之恋,


试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洪昇的《长生殿》在艺术上的处理与情缘虚幻主题的表达完美地融为一体,使该剧在艺术上达到了戏曲史上一座高峰,从而赢得了“千百来曲中巨擎”的美誉。


(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作者根据自己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提炼,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如历史传说中有关杨玉环有过许多的描写,洪昇为了从证明表达对李杨爱情的肯定,把她写成一个忠贞专一的情痴。


(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为了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作者在剧本结构方面颇具匠心,,,其中李杨爱情线索为主线,。又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即一对金钗和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由合而分。


(3)优美抒情的曲词艺术:曲词优美抒情、流畅细致;作者善于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艺术营养,创造出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


第十章 《桃花扇》


1、试述《桃花扇》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思想:(1)孔尚任的《桃花扇》内容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


(2)揭露权奸的祸国殃民。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权奸进行了揭露:①由于处于私利,权奸们在国家患难时,不想着中兴复国,而是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②当清兵南下时,他们或跑或降,同室操戈争权内讧。③如果说上两点说明他们“祸国”的话,而他们与侯、李之间的关系始末则揭露了他们“秧民”的劣迹。


(3)作者从哲理的高度来体会人生的意义:人在命运面前的被动和无奈,是永远无法改变和难以逃避的。


社会意义:。


(2)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的心态的反映。


2、《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桃花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妓,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李香君是此剧中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她色艺非凡,身为秦淮名妓,却出污泥而不染,注重气节,。她的爱情的不幸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剧本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剧中人物分左、右、奇、偶、经五部,左右关乎儿女之情,奇偶关乎兴亡之事,经部为总括全书人物——经星张瑶星和纬星老赞礼)


(2)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①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情节的基点。②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诗扇上记录着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也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③以中介人物(杨龙友)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


(3)工整典雅的曲词宾白:①对曲词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而交代情节,说明戏剧进程,则用宾白。②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如写儿女风情,许多曲词都呈现温柔秀丽的情调。


3、论述《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异同?


相同之处:(1)二者都是历史剧,《长》写李﹑杨爱情,安史之乱,《桃》写侯﹑李爱情,南明灭亡;(2)都以男女爱情为线索;(3)都用双线结构的形式,;(4)音律极为和谐。


不同之处:,但最终超越矛盾,以佛学思想“情缘总归虚幻”作总结,,但并非停留在这个基础上,他反对魏阉余孽,顿悟出全是一场空,;(2)创作方法不同,《长》表现在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桃》在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结构上《长》以爱情为主,金钗贯穿全剧,《桃》工整典雅;(3)结局不同,,《桃》中二人循入空门,,失去信心。


第九篇  近代文学


第一章  近代诗


张际亮志士之诗:诗风的主要内容特点是它的忧思沉痛,即以一种沉郁痛切的调子,唱出了一代士人对时世巨变的敏锐预感,对社会危机的忧患之思;微词褒贬、慷慨论时事是志士诗风的又一特点,一方面建策献言,呼吁革除弊政之作,一方面伤时骂座,狂言放论,锋芒犀利、情感激愤。另一重要内容是抒发志士之感慨。


龚自珍: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的文学观,少年与童心是龚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有对人才的赞美和渴望。龚诗多抒发主观情感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璨瑰丽而又具有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语、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


(张维屏:万紫千红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贝青乔《咄咄吟》在体式上开了大型记事组诗的先河;金和与黄遵宪并称晚清两大家,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


宋诗派:晚清的一个诗歌流派,这一时期诗歌的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同时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韩愈),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学宋”,粗略地讲,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开疆拓土的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晚清宋诗运动一般认为可分为三期:第一时期道咸年间,代表祁 藻、何绍基、郑珍;第二时间咸同年间,曾国藩成为宋诗派的首领;第三时期,同光体,即宋诗派,以陈三立成就最高。


汉魏六朝诗派:与宋诗派称盛的同时,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湖湘诗派,时事名篇《圆明园词》拟仿元稹《连昌宫词》


黄遵宪新诗派:提出我手写我口,诗应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1897年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派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公度诗中最能显示新派特色的,是那些写海外事物的作品,多国风光、文化齐集笔下,记录中国人走向海外世界后的新感受和新经验,为古今诗家所有未有也;另一特点是多纪时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庚子之变,均诗以纪之,故有诗史之誉,特别是写中日甲午战争的作品《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东沟行、台湾行、降将军歌》等为人称道。


近代诗界革命的先行者,在咸同时期一派拟古诗风中,人境庐诗足称独立中流,拓新了诗的疆界。


诗界革命: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首次标示“诗界革命”,他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衡量标准;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修订诗界革命的标准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新意境或新理想”要求在诗中通过表现近代西方文明之新观点、新知识、新事物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旧风格或古风格”指中国传统诗歌经由历史而逐渐固化了的具有古典意味的独特韵律、格式、风格;诗界革命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坛运作了准备。(诗界革命一代巨子丘逢甲: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南社:南社是与清末明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的一个文学团体,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互为因果关系:革命诗潮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与领导核心;“南社”之称,谓“操南音不忘本”其宗旨是“反抗满清”;南社是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文学思想是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南社革命精神发扬最久的诗人柳亚子)


同光体:同光体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得名自陈衍。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即指学宋为主,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


同光体诗人多为倾向戊戌维新而后又身经列强辱国、革命兴起、变故相寻的士大夫,他们预感古典诗运衰微,在丧乱之时代延长古典诗歌的生命。


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与谭嗣同并称两公子)成就最高,其他诗人有沈曾植(同光体之魁杰,学人之诗)、郑孝胥(清苍幽峭)、陈衍(提出诗为寂者之事和荒寒之路)。(同光体其他诗人:陈宝琛、夏敬观、沈瑜庆)


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诗坛另有著名诗人樊增祥、易顺鼎两位才子,其诗风格近于晚唐温李一派,因此虽未特别宣称专宗晚唐诗,却为人冠以此称号。


第二章  近代文


龚自珍以文章慷慨论天下,是经世文风的开创者,与之齐名的倡导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首次提出经世文概念,在史地著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龚自珍散文通过典型现象的描绘,对社会败象给予整体性的揭露与抨击,喜用诡异之笔、险怪之辞,锋芒犀利,针针见血。推动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文风发展的是冯桂芬。


梅曾亮论文提出因时、求真,咸同之际宋诗运动的倡导者和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是曾国藩,在两个方面改造桐城派:一是在桐城三要素上,增加经济一项;二是在肯定桐城阴柔惬适之美的同时,更推重阳刚雄奇之美。(最能体现湘乡派文风的是薛福成,笃守桐城义法、后又推动湘乡派复归桐城派的是吴汝纶)


王韬报章文体:内容关乎时事政务,写作具有时效性,为文感情充溢,文笔奔放,奠定了近代中国报章文体的主体基调。


域外游记(王韬、郭嵩焘、黎庶昌、薛福成):同治年间出现,其作者为出使、旅居、考察目睹与中国完全异趣的外国风光、人情、物产、制度等新世界、新事物之后,为文以记之。因所写内容、也因作者涉足异域之后观念的新变,这些游记中的优秀作品,均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新的文风,自成一种新的文体。


新文体:梁启超散文的创作比文界革命的影响更大,他在创办《时务报》时,文章以议论时政为主,杂以西学术语,将报章文体的特色充分发挥,时称“时务文体”即“新文体”。


“新文体”从语体说是一种介乎文白之间的语体;从文体上说,打破各种文体的界限,将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从写法上说,打破各派文章家法。“新文体”是由古文向白话文学过度的一个中介。


(严复《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典雅的古文,章太炎魏晋文章,章士钊逻辑文)


第三章  近代小说


狭邪小说: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列传(断绝《红楼梦》以来佳人才子缠绵不已传统)、九尾龟。


侠义公案小说: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老残游记》使公案侠义小说的基本模式完全颠覆。


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新小说》里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小说界革命”的中心意图是“改良群治”,小说改良世道人心、启发民众觉悟最为“有用”;,。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小说理论也逐渐展开,小说评论家写了大量的批评文字,创作了全心的批评方式;小说翻译的大量涌现是“新小说”繁盛景观的一部分,并与创作的繁盛互为促进。“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使清末小说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梁启超《佳人奇遇、经国美谈、新中国末来记》、颐琐《黄绣球》(宣传男女平等),小说界革命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艺术上不成功,似传声筒、教科书。


谴责小说:见于鲁迅治小说史时的创新,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代表作有:《》(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新小说家中优秀作品最多的一位)、《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


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描写人类飞向太阳系。

科发书业

整理综述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