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甘于恩:基于大数据与宏观视角看待佛山语言资源

2022-08-13 14:02:55

基于大数据与宏观视角看待佛山语言资源


甘于恩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保护中心)

内容提要:广东既是人口大省,又是一个语言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广东的语言资源面临磨损、流失甚至濒危的困局,亟需提出对策。本次讲座从宏观和大数据的角度,审视了佛山方言的地位,介绍了以方言为载体的佛山地域文化,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佛山方言的调查研究、保护传承提出了见解。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的讲题是《基于大数据与宏观视角看待佛山语言资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讲题呢?因为佛山素有广东第一镇之称,是广府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传统上有“三邑”的说法,指的是南(南海)、番(番禺)、顺(顺德),这里面佛山就占了两个,可见佛山文化地位之高。我是研究方言的,那我们今天就从佛山方言谈起。

(这是笔者2017年12月6日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做的学术报告。)


1

一、佛山方言的内涵

佛山方言是不是只是指佛山市区的方言呢?我们做科学研究,必须先从定义入手,限定研究对象的范围。“佛山方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佛山方言”指的佛山城区话,佛山人才网上有“佛山方言招聘信息”,指的便是一种通行于佛山市区的、与广州话差异较小的方言,又称“佛山话”(网上有《趣谈佛山话》用的也是这个含义),有的人为了与广州话区别开来,也叫做“佛山白话”或称“佛山广东话”。不过,学术界讲到“佛山方言”,更多的是使用广义的概念,指的是在整个大佛山地区通行的方言,包括佛山话、南海话、顺德话、高明话、三水话等等,假如不限定方言的性质,我们甚至可以把佛山地区通行的非粤语(如客家话)也视为佛山方言的组成部分。

不过,我们今天讲述的“佛山方言”从性质上来说,主要还是指粤语,除了行文中特别点明该方言的属性外。

图1:佛山行政区划图


2

二、佛山方言研究历史回顾

由于佛山(城区)话与广州话差别不太大,有的学者习惯上便将市区方言称为“广州话”,因此,我们这里对佛山方言所做的综述,难免有所遗漏,仅供参考。以下将这方面的研究分为早期、现代和近期三段。

1、早期的研究

最早对佛山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的当属詹姆斯·戴尔·鲍尔的《顺德方言》,1901年刊在香港出版的25期《中国评论》上,这应该是最早对佛山地区的方言进行研究的一篇论文,只是目前很难看到。

早期国人的方言研究多限于韵书的编纂,严格说来,这类韵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正音教学,不在记录方音,但客观上留下了各地方言的珍贵材料。涉及佛山方言的韵书主要有:顺德周冠山(作者尚有疑问)的《分韵撮要》,大概有多种版本,编订时间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间,反映的应该是当时南海、顺德一带的方音;南海吴达邦的《儒林音字贯通》,出版于1906年,学者评价此书“韵系与今广州音有异,当系吴氏乡音”,因在海外(河内)出版,影响不如《分韵撮要》。

2、现代的研究

由于佛山方言与广州话差异较小(实际上乡镇的方言还是很有特色的),所以学术界对该方言的研究比较少。20世纪80年代,暨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出版了《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即《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1987)、《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1988)、《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1990),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涉及佛山地区方言的有:佛山市区、南海沙头、顺德大良、三水西南、高明明城、鹤山雅瑶共6个点,提供了各点的音系、字音、词汇、口头语料等材料,也绘制了60幅方言地图。各位学者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佛山方言的理论研究。

林柏松、陈小枫以顺德方言为研究对象,发表了《顺德话中的变音》(林柏松,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1990),《顺德方音变化初探》(陈小枫,同上);彭小川以南海方言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以下论文:《南海沙头话语音研究》(1987硕士论文)、《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读音的历史层次》(暨南学报1990:3)、《沙头话古非敷奉母今读重唇音》(中国语文1989:3)、《粤语韵书<分韵撮要>的声母系统》(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1990)、《广东南海(沙头)方言音系》(方言1990:1)、《南海沙头话古云、以母今读初析》(中国语文1995:6)、《粤语韵书<分韵撮要>的韵母系统》(暨南学报1992:4)、《南海方音概述》(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1998)等,后来出版的《粤语论稿》收入以上大部分论文。甘于恩以三水方言、鹤山方言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三水西南方言音系概述》(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1990)和《鹤山雅瑶方音初探》(1987硕士论文)。任民则发表了《石湾话几个语音特点及其成因》(佛山大学学报1992:5)。

90年代起,佛山各级史志部门还出版了各种方言志或撰写了“方言篇”,如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佛山市方言志》(1992),以李北翔、何少美为编者的同名方言志应属同一著作,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佛山市志·方言》(1994);高明县的《高明县志·方言》(1995)、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南海县志·方言》(2000),这些材料尽管详略不一,质量也有参差,但对于保存地方文化是功德无量的,对于了解和研究各地方言也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不过,有个别县志竟然没有方言篇,这可能与认识不足以及编纂力量薄弱有关。

3、近期的研究

自2003年起,,选择了南海九江、顺德陈村、三水芦苞、高明西安4个点,调查了这几个方言的基本特点,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展示了佛山方言的内部差异,此地图集已由商务印书馆于2008年正式出版。从2004年起,甘于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粤方言地图集》,对省内的粤语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其中包括佛山地区的15个点(佛山澜石、佛山张槎、南海桂城、南海九江、南海丹灶、顺德大良、顺德陈村、三水西南、三水乐平、三水芦苞、高明明城、高明更合、高明西安、鹤山沙坪、鹤山古劳),调查了这些点的字音、词汇、语法特征,并绘制了430多幅方言地图,从地理上显示了各自的特点。甘于恩、吴芳还发表了论文《广东顺德(陈村)话调查纪略》(粤语研究2期,2007),揭示陈村话的基本特点。

专门讨论词汇、语法特点的论著有:彭小川的《南海方言的特殊词汇》(《粤语论稿》,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陈胜洪的《广东顺德方言录》(花城出版社,2006),后者带有词典的性质,语料丰富,但理论分析不够。讨论语法的则有彭咏梅、甘于恩的《广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语法功能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另外,也有一些学位论文涉及佛山方言的特点,例如,黄丽华的《佛山粤语的代词研究》(2007暨南大学硕士论文)、陈兴仪的《南海(丹灶)方言的指代系统研究》(2008中山大学硕士论文)、彭咏梅的《广州方言形容词重叠之综合研究》(2008暨南大学硕士论文)等。

2013年起,本人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彭咏梅老师负责子项目“佛山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一共调查了区内的20几个方言点,具体包括18个点(17粤+1客):

禅城:祖庙、石湾、张槎、南庄;

顺德:大良、陈村、勒流;

南海:九江、里水;

高明:明城、荷城、杨和、更合;

三水:西南、芦苞、白坭、金本、迳口(客)

目前调查已进入尾声(另有4个点待调查,即南海:桂城、西樵;顺德:龙江;高明:大洞(客)),主持人正在开展研究和撰文。这些材料对于宏观了解佛山地区语言资源,保护佛山方言文化,将起到基础性的关键作用。

图2: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的界面


图3: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图界面


3

三、佛山方言的种类与分布

佛山市包括五区,即禅城区(含原来的城区和石湾区)、南海区(原南海市)、顺德区(原顺德市)、三水区(原三水市)、高明区(原高明市)。佛山境内粤语处于强势,但三水、高明、南海亦有客家话通行。

(一)禅城区

禅城区大致等于佛山原来的市区,成立于2003年,并入原石湾区及南海的南庄镇,通行粤语,无其他方言。

(二)南海区

南海区绝大多数居民使用粤语,仅有和顺(鲁岗管理区北洲村、猛冲村)、松岗(唐联管理区燕溪村,显子岗管理区大坑村)两镇有约1000人使用客家话。按照特点的不同,南海粤语可分为5小片:(1)桂城片,位于南海中部;(2)大沥片,位于南海东部;(3)官窑片,位于南海北部;(4)九江片,位于南海南端;(5)沙头片,位于南海西南部偏东。以上粤方言属于珠三角片(南番顺小片),但在桂城镇西约管理区岐阳里与健龙里、东二管理区的新村、叠南管理区的乐庆村有居民使用四邑片粤方言,人口不足1000。九江镇的西岸为鹤山、高明所包围,语言较复杂,其中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鹤山茶山话(茶山话归属暂不详)。

(三)顺德区

顺德区基本上属于纯粤区,顺德粤语可分为5小片:(1)大良片;(2)陈村片;(3)桂洲片;(4)龙江片;(5)均安片。其中龙江粤语接近四邑片方言。

(四)三水区

三水区以粤方言为主,客家话则通行于部分乡村(如迳口、六和、大塘、范湖等),三水粤语分为5片:(1)西南片;(2)芦(苞)塘(大塘)片;(3)金(本)白(坭)片;(4)迳口片;(5)南(边)范(湖)片。

(五)高明区

高明区多数地域使用粤语,只有合水镇西部官山、鹿田少数乡村使用客家话,使用人口约3-4千人。高明粤方言的内部分片则大致为3片:(1)以明城话为代表的中、西部方言,使用范围包括明城、新墟、更合等镇;(2)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西安、三洲、富湾各镇;(3)以人和、杨梅为主的南部方言。


4

四、佛山方言的主要特点

(一)语音特点

佛山白话与广州话十分接近,但是也存在差异。佛山白话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声母方面,古喻母字声母有念为h的现象,这在珠江三角洲粤语中是独有的。古非母字的声母在广州话读f-,但在南海存在读p的现象,保留了“古无轻唇音”的特点。存在古透母字声母t变读h的情况。韵母方面,佛山话的显著特点是具有以ɛ为主要元音的一系列韵母:ɛu、ɛm ɛn、ɛŋɛp、ɛt、ɛk。在声调方面,阳平调值为42,与广州话的阳平调值21存在明显差别。

(二)词汇特点

佛山话在词汇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保存了不少的特殊方言词和古代越人留下的土语,如:(他)、企(站)、(看)、(这样)、(找)、(东西)、(什么)、(漂亮)等等。二是在统一使用的文字上加一个“口”作偏旁而成为口语用字。如:唔(不)、啵(语气助词)、(东西)、(统统)、(这样)、(很棒)、啋(答、应)等。三是存在很特别的词尾。如:“仔”,当它放在名词、形容词或偏正词组和动宾词组后面有“小”的意思,如“细纹仔”、“刀仔”、“凳仔”、“猫仔”、“姨仔”、“鸡公仔”、“石湾公仔”、“肥仔”、“傻仔”、“百厌仔”;有时带有轻蔑的含义,如“哑仔”、“友仔”;有些仅作名词的标志,如“烟仔”、“歌仔”等等。四是吸收外来语成分多。如来自英语的波(ball球)、呔(tire车胎)、(mark商标)、菲林(film胶卷)等。引入港澳地区的词语也不少,如“白领”、“蓝领”、“老细”、“拥趸”、“搞笑”、“猛片”、“人渣”、“爆格”等。

(三)语法特点

一般的感觉是佛山话与广州话无甚区别,实际上这是对佛山方言缺乏深入了解所造成的误解。如顺德大良话有丰富的变音,表示词性的变化(25升调变为名词)、体貌的不同(阴平53-55表完成体,广州话多用“咗”表示);顺德陈村话、南海某些方言的完成体标记是“休”而非“咗”。在代词系统方面,广州话远指说“嗰”,但三水金本(大路)、三水白坭(青塘) 、顺德杏坛(马宁)却说a33(杏坛还说lou13),明显与广府方言不同,有些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后缀也有异。类似这种细微差异,在佛山各地方言并非罕见。


5

五、佛山方言与佛山文化的关系

佛山方言内涵深厚,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样貌有紧密的关系。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精髓,地方文化必须依附于方言才能得以存在。以下从俗语、民间曲艺和童谣等方面略举数例。

1、俗语与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俗语和民俗的忌讳关系密切。佛山人看中好意头也反映在方言上的“口彩”上,如称“猪肝”为“猪润”,是因为“肝”、“干”同音,“润”代表家庭富足生活滋润。不说“苦瓜”说“凉瓜”,“何府婚宴”要改称“何宅婚宴”,以避免“何府”与“何苦”谐音。家人不小心将器皿打碎了,要将“碎”改换成“岁”,说句“花开富贵,岁岁平安”。佛山白话中还有称“舅母”为“妗有”的,以避“母”与“”同音之讳。节日期间无意中说了意头不好的话,人们必然补上一句“丑唔灵好灵”。如果说忌讳话的是孩子,大人就说“童言无忌”。“湿”是佛山人厌忌的一种现象,因为多雨潮湿,引起物品霉变,人们的心情压抑,体内代谢受阻。故“湿热”、“湿滞”可指人的消化不良,或会引起消化不良的食物,还可以指办事“不顺利”,“阴湿”相当于“狡猾”、“阴险”,用来指一种令人厌恶的品性、品行。

佛山话的俗语常常与自然环境的水因素有关。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这里雨量充沛,河涌纵横,池塘密布,是典型的水网地带。出门乘船,过村渡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佛山方言,自然离不开水文化。在佛山这样多雨多水多湿的地方,像“水贵如油”之类的俗语是没有的,而一些在其他地区通用的一般词语,在这里却换上了跟“水”有关的俗语,如“水”泛指“金钱”,“抽水”即是“收回扣”,还有“水脚”(旅费)、“水皮”(下三烂)、“水鸡”(无能者)、“磅水”(给钱)、“水蛋”(水蒸鸡蛋)、“水瓜”(丝瓜类)、“水汪”(办事不成)、“醒水”(机灵)、“水尾”(剩余)、“老水”(资深者)、“买水”(丧礼之一)、“心水”(心思)、“水嘢”(假货)、“身水身汗”(挥汗如雨),“水过鸭背”(忘得一干二净)等。甚至水族也入了俗语,如一个“虾”字,就有很多词语:“虾公”(大虾)、“虾饺”(虾馅饺子)、“虾眼水”(刚烧开的沸水)、“大头虾”(比喻做事丢三落四)。

2、方言与民间曲艺

佛山是粤语地域文化的重镇,地方文学品种丰富,如粤剧、粤讴(以南海招子庸为代表)、咸水歌、木鱼、传统儿歌,其中不乏本土的方言现象,保留了早期粤语的诸多词语,研究地方文学中的方言成分,可以为方言学史提供宝贵的素材,也是观察早期佛山方言特色的一个切入口。值得我们做系统的研究。

这里举一例子来说明。一般认为飘色是番禺、吴川、中山、台山、信宜等地的特色,其实顺德(容桂)飘色在广东飘色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又称“跷色”、“高景”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目前仍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飘”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原指装饰(粤语“色”、“饰”同音),即通过精心伪装的饰物,来表现特定的历史故事、传说或人物。飘色的神奇之处在于,演员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依凭脚下的钢枝凌空而立,营造出“飘”的效果。

飘色较多在正月(具体时间各地略有差异)或重大的节庆时举办,通常由几个小孩(男的称为“色仔”,女的称为“色女”)在板(称为“色板”)上装扮成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相关人物,由大人抬着沿街缓慢游行,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飘色的构成包括色柜(木制长方柜,演员可站于其上)、屏(人物造型)、飘(凌空表演的人物造型)和色梗(连接演员和色柜的钢条)等。

 图4:容桂飘色之《三取珠旗》

3、童谣与地方文化

童谣保留较多传统社会中的现象、语词,研究童谣,对于我们认识早期社会,尤其是一些已经消逝的事物、弃而不用的旧词语,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在座的彭咏梅老师在这方面成果甚多。

佛山地处珠三角,河涌纵横。禅城、南海、顺德、三水各区镇端午“扒龙船”的习惯由来已久龙舟竞渡创始于明代。端午当天,除本乡男女老少参与外,不少海外游子也回乡“睇龙船”。上午10时开始,各镇、乡、村就认真准备龙船饭,在祠堂、晒谷的地堂、会场等摆上饭桌,筵开数十席甚至上百席,家家户户开心入席吃“龙船饭”。之后就开始扒龙船。这时,河涌处处旌旗招展,鼓声隆隆;两岸人山人海,为扒龙船的选手们助威呐喊。禅城的南庄、张槎的大江,三水大塘、芦苞,高明三洲,南海的西樵、盐步、叠南,顺德的杏坛、均安等乡镇,扒龙船习俗已延续数百年。“食龙船饭”、“睇龙船”成为广大乡民联谊的盛会。                         

此等盛事,童谣中当然也不乏相关的风俗文化词语记载。如《花灯碌碌转》:“花灯碌碌转,番鬼扒龙船。扒得快,好世界,谷米又平,仔女又快大。草埋新抱叹世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南海县资料本》第244页)当中就记载了端午节佛山人“扒龙船”,进行龙舟竞渡的习俗。其实,《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佛山市区资料本》中也记载了一样的《花灯碌碌转》,只不过把它划入了“生活歌”的范畴。顺德的《赛龙谣》和《龙船扒入涌》也有详细记录,不过也是把它们归入了“生活歌”的范畴。而高明的儿歌《大风大雨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高明县资料本》第184页)、佛山的《凼凼转》(《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佛山市区资料本》第98页)南海的《团团转》、《菊花园》(《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南海县资料本》第250、251页)也有相关“扒龙船”习俗的记载。

佛山童谣也记录了描写生育习俗的词语。如《禾雀黐墙》:

禾雀黐墙,冇尾大娘。大娘得个仔,请你食酸姜。麻油捞韭菜,一人夹箸好行开。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南海县资料本》第247页)

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娘因为“得个仔”,故一定要摆满月酒。佛山人的满月酒在小孩满月后选择吉日举行,主家摆酒,众亲友前来庆贺,吃红鸡蛋,俗称“摆灯”。但“摆灯”庆贺仪式,只是限于生男孩而言,生女孩不“摆灯”,这是明显的重男轻女观念的体现。此外,主家还要给亲朋好友分发红鸡蛋、“酸姜”(佛山方言“好酸”与“好孙”谐音)、猪脚姜等。

以下是佛山台的一则报道:

“饮灯酒”是为了庆祝添丁而摆设的喜宴,在民间流行了几百年了。时至今日,“饮灯酒”依然流行,不过在佛山高明,它已经成为亲友聚会的一种方式,一起去感受一下。

我叫林俊烨,现在5个月,我的样子是不是很得意呢?今天我就是主角啦。这个爬到榕树头挂灯的人,就是我爸爸。不过,最开心的还是我爷爷,你看他,抱着我眉开眼笑。爷爷说,“灯”与“丁”在粤语发音中是谐音,意味着新丁入族,祖屋也要挂灯。

去年我们村里添了三个男娃娃,全部在春节假期摆灯酒。你看我家里聚满了亲戚朋友,中午大家围在一起吃濑粉,多热闹。爸爸说,晚上起码还要做十桌八桌饭菜招呼亲朋戚友,幸好有很多叔叔伯伯帮忙。我困了,不说了,大家吃得开心点。

这种习俗在中山等地同样通行。


6

六、对于保护传承佛山语言资源的一些想法

方言一般是口语性居主流(书面语当然也有,但与普通话相比,则属于非主流),因此保存不易。对于如何保留和传承佛山语言资源,这里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有关主管部门要就语言资源保护提出具有战略性的近、中、远期规划

有关主管部门要在咨询、依靠语言学者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战略性的近、中、远期规划。目前的基本情况是,,缺乏主动性和长远规划,广东省语言资源复杂多样,光靠上级的引导和支持还远远不够。

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对于各地语言资源的保护非常必要,可以让有关方面和专业人士知晓哪些工作为当务之急,哪些事务为今后需要谋划,分清轻重缓急。必要时可以召开全省的语言资源研讨会或座谈会,制订这方面的规划,改变目前随意而为的局面。

要改变目前自上而下的基本态势,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对流态势,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和抢救语言资源

改变目前以政府主导为主的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介入语言资源保护,毕竟政府+学者模式所能做的,比起语言的汪洋大海,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要提倡3个“并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行,学术保护与社会保护并行,语言研究与语言应用并行。

广东中山三乡有个尚古文化保育机构,属于民间自发性的组织,致力于三乡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做了一些方言课堂推广计划,如地方童谣进幼儿园和小学,地方俗语的调查记录,得到文化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全国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些力量如果能够加以整合,将会在语言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拓展语言资源保护的广度和深度

媒体的影响力巨大。学者传统善于治学,但如何面对、如何利用媒体,则需要“补课”。

暨大语言资源保护中心开设公众号“语言资源快讯”,利用新平台收集语言资源、推广方言文化,发挥了全国性的影响,但如何将线上的活动转换为线下的语言资源传承,未来的路还很长。

从使用人群入手,根本上改善语言资源“断流”的现象

语言资源保护,最重要的还是语言的使用,语言使用的人越多,说明这种语言的活力越强,反之亦然。如果一种语言无人使用,那就算记录、保存得再完善,也无济于事;如果一种语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那说明语言之河无“断流”之虞,即使一时的调查研究有缺陷,也可以慢慢弥补,通过努力来完善。所以,不要轻易地指责某些业余的语保人士工作不到位(即使是目前的语保工程,也尚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而是要告诉他们如何做是比较科学的方法,尽力地扩大语言资源保护的队伍。

使用人群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区分,可以从职业、身份来区分,也可以从年龄、性别来区分。窗口行业的从业人员是方言使用的主力军,媒体从业人员则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学生则是方言使用的生力军及后备力量。从这几个人群入手,才是解决语言资源“断流”的根本之道。

 

保护传承佛山语言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先讲到此。谢谢大家!


(本文未公开发表,如需引用,请与作者联系)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苹果赞赏



责任编辑:老甘

图文编辑:紫璇

审读:静静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华书店古典小说价格联盟